青铜长老
音符 0
音乐币 48531
贡献 10301
thumb.jpg (63.27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2017-3-2 20:12 上传
thumb.jpg (29.32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2017-3-2 20:12 上传
thumb.jpg (59.19 KB, 下载次数: 9)
下载附件
2017-3-2 20:12 上传
专辑英文名:Brahms: Ein Deutsches Requiem
专辑中文名: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艺 术 家:Various Artists
古典类型:合唱
作 曲: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演奏乐团:柏林爱乐乐团
指 挥:西蒙·拉特尔
唱片公司:EMI Classics
唱片编号:B000MTEDIE
条形编码:0094636539324
录音制式:DDD
版 本:原版CD抓轨
发行时间:2007-03-16
地 区:英国
语 言:德语
资源格式:APE
专辑介绍:
回顾以基督教文明为主体的西方文明史那些最灿烂的篇章,音乐方面最伟大的贡献都由德国人作出,这绝不是偶然的!
正是马丁·路德“信徒皆祭司”的神学思想,把圣乐从天主教神职人员专司的特权下解放了出来,成为所有信徒共同向神献祭的普天颂赞。
马丁·路德不仅将圣经译为“白话的”德文,并亲力亲为,创作了大量的德文圣乐,使大众可以借着共同歌唱,直接在崇拜中参与对神的赞美。一时间,城里,乡间,千百首“众赞歌”从千百万神的儿女口中传唱出来,蔚为壮观。
这次德国音乐的大复兴,直接造就了三位基督徒大作曲家。第一位当推被尊为“西方音乐之父”的巴赫,为乡民们传唱的圣歌编配,他的《三百七十一首众赞歌》已被公认为近代西方音乐的基点;而在他几千首作品中,《B小调弥撒曲》和《马太受难乐》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能与巴赫圣乐并立的无疑是另一位:亨德尔。他的《弥赛亚》,其中《哈利路亚》一曲更早已为大家所熟悉。作为路德宗的信徒,勃拉姆斯也是这样在圣乐的领域里接过马丁·路德的棒,而《德意志安魂曲》就是他最重要的圣乐作品。
为什么是《德意志安魂曲》?其实这只是个字面上的直译,更准确的译法应当是《一部德文的安魂曲》。全部原因就是勃拉姆斯有意摈弃天主教对《安魂曲》的所有规范和拉丁文的制式唱词,而直接从马丁·路德的德文本圣经中节选经文,超越天主教《安魂曲》礼仪性的功用。在他的音乐中,神永生的应许透过主耶稣的救恩更加亲切地传达出来。
勃拉姆斯的大半生是在号称“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度过。在他那个时代,莫扎特、贝多芬早已逝去,整个社会被享乐主义弥漫;浮华、夸张的所谓“浪漫”风气更渗入到艺术的各个角落。所以当勃拉姆斯的深刻信仰透过他一部又一部力作呈现出来时,所有的人都震惊了。
然而,人们往往被勃拉姆斯精湛的艺术造诣折服,却忘了深究这位大师音乐所载的内涵,以至于他有一次要特别指出:“很多人不知道,我们住在德国北部的人每天都渴望读圣经,不能一天不读圣经。就算是书房里不点灯,我也知道圣经摆在哪里。”就是这个信念使勃拉姆斯一生“不效法”并远离世俗,只为讨神的喜悦孜孜不倦。
马丁·路德“魔鬼无权使用好音乐”的理念也被勃拉姆斯认同。勃拉姆斯并不是个富家子弟,相反,他出身于汉堡一个贫民的家庭,这反而令他从小就认清了虚伪浮华的真相。信仰使勃拉姆斯拥有了崇高的品味,他绝不向二流的东西低头。结果,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或曰:为求体现那“永存的道”的严谨态度,使“十年磨一剑”成了勃拉姆斯的家常便饭。
他著名的《第一钢琴三重奏》在脱稿三十七年后,又被推倒重来;其《第一交响乐》则写了十年;而这部《德意志安魂曲》乃是勃拉姆斯二十四岁那年动的笔。钻在维也纳的斗室中,他的草稿不是一张一张地撕,而是一本一本地扯!十一个寒暑,到全曲完工的那年,他已是三十五岁,来到而立至不惑之年的中途了。
整个《德意志安魂曲》就是勃拉姆斯生命的见证。至亲的亲友相继离世,特别是慈母和恩师舒曼的死,使他更痛切地经历了“死荫的幽谷”,也更亲切地体会到主耶稣的救恩。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德意志安魂曲》移去了传统安魂曲“愤怒的日子”、“用火来审判世界”这类“战栗的”和“恐惧的”唱词;相反,神永生的应许带来的“没有人能夺去”的喜乐,则从乐曲的一开始,就被更多的强调。“唯有主的道是永存的。”这永恒生命的信仰就是全曲的中心。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乐中的特殊的地位,在于它不但是以德语演唱的(" 德意志" 在此有" 德语的" 及" 德国的" 双重意义)、唱词摆脱了传统的拉丁语经文的规范,而且精神上更富于人性,从天主教的神性转向自马丁。路德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新教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是" 德国的" )。
《德意志安魂曲》开始创作于1857年(时24岁)。到1861年,安魂曲已经写了四个乐章。1865至1866年间,为悼念母亲的去世,又增加两个乐章。1868年写出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此曲才告完成。全曲创作历时11年。最终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个乐章。
勃拉姆斯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自己从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选编缀而成的。
全曲大致分成两部分:在第一至第三乐章的前半部分,与第四至第七乐章的后半部分中与田园诗般的第四乐章分开。前半部分哀悼的情绪与后半部分慰藉与安宁之间,以第三乐章最后的赋格曲巧妙地完成过渡。
第一乐章中不用小提琴,用中、低音弦乐与竖琴极好地衬托宁静的哀伤;第二乐章中两个葬礼进行曲管弦乐部分的变化向众赞歌转化,第四乐章木管和圆号以温暖的音色融入合唱和对另一世界更美好生活的渴望,都表现得极有特色。
由于勃拉姆斯极其熟悉《圣经》,唱词编来浑然一气,不落痕迹,只就文字来论,已是大手笔。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如果把这里的" 上帝" 换成" 信仰" 二字,就有着更广泛的涵义。
唱词:
1、合唱:乐曲敬虔宁静,神永生应许带来的盼望和喜乐几乎立即冲开了死亡的阴影: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马太福音5:4)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着种子、流着泪出去的,必定欢欣喜乐,带着禾捆回来。(诗篇126:5:6)
2、合唱:乐曲由送葬哀恸的情绪笼罩,但在唱到“唯有主的道是永存的”之时,如同一道天光直照下来,坚定的节奏营造出全曲最激动人心的一刻
因为: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所有他的美荣,一如草上之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彼得前书1:24)
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看哪!农夫耐心地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它沐了春雨又秋雨。(雅各书5:7:8)
唯有主的道是永存的。(彼得前书1:25)
而且,耶和华救赎的民必定归回, 歌唱着回到锡安。永恒的欢乐定必归到他们的头上,他们必得到欢喜快乐。忧愁叹息尽都逃避。(以赛亚书35:10)
3、男低音独唱/合唱 乃是一曲殷切、虔诚的“天问”。这里没有绝望,合唱以巴赫式的赋格风格(一种多声部轮番应合的曲体)把满有盼望的答案热情地展示出来:
主啊,求你使我晓得我身之终,我的寿数几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何等短促。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时日,在你的面前如同无有。世人奔忙,如同幻影。他们劳役,真是枉然。积蓄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主啊,如今我更何待!我的指望在于你。(诗篇39:4,5,6,7)
义人的灵魂在上帝的手上,再没有痛苦忧患能接近他们。(智慧篇3:1)
4、合唱 一曲温馨的合唱,位于全曲的中心,也唱出了全曲的中心
万军之耶和华啊,你的居所何等可爱!我的灵魂景慕渴想全的院宇,我的心灵,我的肉体向永生的神呼吁。住在你殿中的有福了,他们更要赞美你。(诗篇84:1,2,4)
5、女高音独唱/合唱 只有耶稣的救赎能给我们带来无人能夺去的喜乐,面对着死亡,主永生的应许以最亲切的音乐表达了出来
你们现在也有忧愁,但我要现在见你们,你们的心就喜乐了。这喜乐再也没有人能夺去。(约翰福音16:22)
你们看我:我也曾劳碌愁苦,而最终寻得安慰。(德训篇51:35)
我会安慰你们,就如母亲安慰她的孩子。(以赛亚书66:13)
6、男低音独唱/合唱 乃是全曲最具戏剧性的一段。当唱到“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主耶稣已战胜了死亡的信息被又一曲强有力的赋格一下子带了出来,管弦交错,轰鸣阵阵,这音乐的张力足以令勃拉姆斯可以与他伟大的先贤巴赫、亨德尔、莫扎特和贝多芬并列
世上没有常存的城,然而我们仍在寻找将要到来的城。(希伯来书13:l4)
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当主来到时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就在一瞬时,一眨眼之间,在末日的喇叭响起的时候。因为喇叭要吹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的,我们都要改变。那时经上写的就要应验:" 死亡被得胜吞灭。" 死亡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亡啊,你的毒刺在哪里?(哥林多前书15:51,52,54,55)
我们的主,我们的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和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因你的旨意而创造、而生息的。(启示录4:11)
7、合唱 乐曲亲切安祥,天上的声音像甘露般阵阵飘下,地下信徒的祷告声也飘然直上九天,全曲就这样消失在太空中
从今而后,在主的泽被中死亡的人有福了。圣灵说:" 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他们的业绩伴随他们。" (启示录14:13)
在约翰纳斯·弗尔纳尔编著的《勃拉姆斯》里,对勃拉姆斯创作《德意志安魂曲》的动机作了深入的研究,多数人认为原因是1856年罗伯特·舒曼的逝世,也可能是九年以前勃拉姆斯母亲的去世,弗尔纳尔认为这些并不完全是。
1896年,在克拉拉·舒曼去世的纪念日里,勃拉姆斯在提及时对来访问的奥地利作曲家理查德·禾伊贝尔格说:“这些曲子都和舒曼夫人有关,不完全是因她的去世。长期以来,我一直思索死亡这件事。”“如果有人认为安魂曲是为我母亲写的,我可不爱听!”
勃拉姆斯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母亲约翰娜·克里斯蒂安娜、老师罗伯特·舒曼和恋人克拉拉·舒曼,他们中每一位的离世都给勃拉姆斯的精神带来巨大创伤,也只有他本人才能真切地体验到死神的呼吸。为什么他否认了这首安魂曲的最初动机呢?是什么力量推动创作写下这一部合唱形式的交响曲?为什么它的总曲目长达69'09"?为什么这可以是一部德意志的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呢?
在文学史上也有一部同名小说《德意志安魂曲》,作者是阿根廷著名小说家博尔赫斯。像一根树枝安插在一座森林里,在长达626页的《博尔赫斯文集》里,它所占的篇幅只有7页码,然而它已足够来表达博尔赫斯式的主题:迷宫一样的时间和自我矛盾的世界。
一位名叫朱林德的死囚犯在被处决的前夜,希望能得到理解,他期望这件令人震惊的案子在将来会被人们淡忘,而他死后,会成为“拥有未来的几代人的象征”。使这位囚犯在狱中充满勇气的是勃拉姆斯的作品和叔本华的哲学,聆听或阅读他们的作品使他内心激起温馨和感激之情。
喜爱勃拉姆斯的朱林德和听完《德意志安魂曲》的我在无声无息的午后,获得了共同感觉。“一只巨大的软绵绵的猫作为我那空虚的命运的象征睡在窗边。”“从一个人出生到去世的这段时间里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由他本人事先安排好的,”我不禁被这样的句子所震惊。从我开始喜欢上古典音乐,喜欢上勃拉姆斯,到聆听《德意志安魂曲》并非偶然,那么勃拉姆斯写作此曲并非偶然,再进一步,勃拉姆斯之所以成为勃拉姆斯……
在1861年勃拉姆斯创作《德意志安魂曲》之前,他已经写出了《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玛格罗娜之歌》、《e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以及《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段。世界音乐中心维也纳伸展双臂欢迎勃拉姆斯,音乐学院推选他为合唱团团长,欧洲有越来越多人将目光越过舒曼和李斯特投向这位来自汉堡的年青音乐家身上。
这一年勃拉姆斯不定期到德国北部的巴登-巴登,这座以温和的气候、怡人的风光迎接过18世纪法国流亡者的城市,迎来了艺术家勃拉姆斯和克拉拉。人们在一位传奇女歌手的家里经常可见到欧洲艺术家和政治家的身影: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俾斯麦、施多姆和勃拉姆斯。人们应该记住利希滕塔尔136号,在克拉拉住下的这个阁楼里勃拉姆斯创作了《德意志安魂曲》。巴登-巴登和利希滕塔尔,这永远意味着克拉拉·舒曼和约翰·勃拉姆斯!
就像二十世纪的布拉格永远意味着弗兰茨·卡夫卡和他的女友密伦娜·耶申斯卡,意味着他们痛苦的恋情。卡夫卡每一次都带着内心的撕裂离开身边的女人,从始及终视婚姻为一生中最恐怖的事情。
约翰·勃拉姆斯却从来不会像卡夫卡一样惧怕着婚姻,尽管克拉拉是一位大他14岁的寡妇,尽管勃拉姆斯从他的老师舒曼那里领取了足够的自信心,这位短小身材的汉堡音乐家毫不犹豫地从美丽的克拉拉·舒曼身上获取灵感,就像每天下午从黑森林散步回来后享受咖啡一样。
接着,一件事打断了勃拉姆斯的平静生活。1865年2月他的母亲去世,站在灵枢旁的勃拉姆斯开始思考死亡,他想到了“主带给你们永恒的安宁”,这是《圣经》的开头“上帝说有光,于是世界就有光”的翻版,他把这句话放在安魂曲的开头,并亲自选定了歌词,不用拉丁文而用德语,这在当时是令人震惊的。勃拉姆斯是新教徒,不怕来日审判,他认为苦难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但人类之间强大的爱和宽慰的力量足以驱赶死神的恐怖。死亡到了勃拉姆斯那里变得如此之轻,犹如硬币的反面。在博尔赫斯的一首诗里:
死者一无所在,仅仅是世界的堕落与缺席。
我们夺走它的一切,不给它留下一种颜色,一个音节。
与死亡的较量,人类强大不息并获得永恒的安宁。人类的命运早已与偶然的事件打交道,任何事情的发生不可能与以前的事无关,现在的事情也可预示将来。“多年前我已明白,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可以使人萌发绝望的念头:一个人的脸、一句话、一枚指南针、一张广告香烟都有可以让一个人发疯,倘使此人无法将这些东西忘却的话。
”世界之所以现在这个样子因为它由无数个偶然造成。当年翻译过《圣经》的马丁·路德,丝毫不会想到由于他的奋斗,一个国家的民众永远地毁灭了《圣经》。1756年被莫斯科一颗子弹打死的克里斯托夫·朱林德在某种程度上为1914俄国革命的胜利作了准备。
罗伯特·舒曼的去世,勃拉姆斯母亲的亡故,为《德意志安魂曲》的产生提供了写作的动机。在小说《德意志安魂曲》里朱林德思考了命运,思考了战争背后更深一层的原因,博尔赫斯式的主题再一次出现:
“由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一次疏忽大意都不是出于无意;每次邂逅,实际上与有意约会没有不同之处;一切羞辱实属自我忏悔:所有的失败乃是神秘的胜利;每个人的死亡实际上是自戕。只要意识到我们自己选择遭遇的种种不幸,我们便会感到无比的宽慰。”
勃拉姆斯创作了《德意志安魂曲》,否认他母亲的死亡是写作的动机,就像博尔赫斯常常会让另一个博尔赫斯出现在布宜诺斯艾丽斯街角的长椅上,在进行了一场似是而非的对话之后,遁逸而去。
“我是博尔赫斯,在登记簿上看见你的名字就上来了。”
“博尔赫斯是我,我正在玛伊街死去。”
勃拉姆斯合上《德意志安魂曲》的手稿,给身后的世界丢下一句:
我不知道哪一个勃拉姆斯写了这一页。
专辑曲目:
01. Ein Deutsches Requiem: I. "Selig Sind, Die Da Leid Tragen"
02. Ein Deutsches Requiem: II. "Denn Alles Fleisch, Es Ist Wie Gras"
03. Ein Deutsches Requiem: III. Herr, Lehre Doch Mich
04. Ein Deutsches Requiem: IV.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
05. Ein Deutsches Requiem: V.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
06. Ein Deutsches Requiem: VI. "Denn Wir Haben Hie Keine Bleibende Statt"
07. Ein Deutsches Requiem: VII. "Selig Sind Die Toten"
基督教, 天主教, 柏林爱乐, 勃拉姆斯, 德意志
付费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