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44|回复: 0

[基本常识]粤语歌曲溯源及发展

[复制链接]

19

主题

1

回帖

16

积分

注册会员

音符
0
音乐币
4
贡献
6
发表于 2020-2-5 16: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粤语歌曲的溯源一般说法为流行于1950年代初期,但确切的源头仍然莫衷一是,有着不同的说法。惟初期的粤语流行曲脱胎自粤曲中的小曲,乃不争的事实。小曲是传统粤剧的过场谱子,除原有的广东谱子外,大量套用易于上口及流行的国语时代曲、欧西流行曲以至外省民歌,填上粤语曲词,以粤曲的唱腔及配乐出现。


1950年代前的香港社会结构大致可分三为阶层:上层是英国殖民政府高官、外资商行高层与一小撮华人商办与富商;中产阶层只占少数;下层是佣工、文员、和占大多数的劳动人口。各阶层的交往与流动不多,泾渭分明,绝少互相沟通。但1949年大量移民涌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250万人,是战前的四倍多。新移民之中,除了少数的资本商家和专业人士外,绝大部份都是操粤语的广东农村居民,在1950年初期,真正流行的音乐是粤曲。从粤剧滋生出纯演唱的粤曲歌坛,将全出粤剧化整为零,在民间流传,一般歌坛附设在茶楼之内,供人品茶听曲,消费尚算普及,平民可以负担,在五十年代初期,十分兴旺。

1960年代
及至1960年代时,也是香港粤语电影流行的年代,不少香港电影更卖埠东南亚等地而大受欢迎,谭炳文、邓寄尘和郑君绵等当时的电影演员均曾推出唱片。当时粤语流行音乐只是粤语电影的附属品,未能独当一面成为艺人发展的事业。而且一般香港粤语片中粤剧风格的唱腔亦不易受年轻人的喜欢,被认为是陈旧和市井的,好像“庙街王子”-尹光就是其中的代表。当时的大部份年轻人还是依旧偏好于英文歌曲和国语歌曲。1960年代后期,来自新加坡的郑锦昌和丽莎打开香港市场,当时的郑锦昌有“粤曲王子”之称、而丽莎被称为“粤曲王后”。他们的经典名曲包括《新禅院钟声》、《唐山大兄》、《相思泪》等,可是仍未令粤语流行音乐走出低下阶层音乐的形象。其他当时的主要电影演员如陈宝珠、胡枫、吕奇、萧芳芳等也有不少歌曲作品,主要是电影插曲。
早期香港的娱乐场所如酒廊、夜总会被英文歌曲及国语歌曲所主导,当时本地著名歌手较为现时香港人所熟悉的包括祖·尊尼亚(Joe Junior)与黎爱莲(Irene Ryder)和泰迪罗宾(Teddy Robin)等。英文歌曲主要流行的原因是演唱这类高级娱乐场所以上流社会的洋人为主,只有少数华人较有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来负担这类高级消费。

1970年代
1974年,仙杜拉(Sindokla)被邀请主唱《啼笑姻缘》,而事前她是一位从未演唱过粤语歌曲的英文歌手。此曲由顾嘉辉作曲和叶绍德填词作为一首电视剧主题曲,在优美的旋律配合文雅的歌词加上电视剧做成的流行风潮,一度成为当时的炽热音乐。港产电视剧在1970年代开始的流行,为粤语流行曲注入强大动力。电视剧的主题曲不少都能成为流行一时的经典。当中以无线电视音乐总监顾嘉辉的作曲最为人所熟悉。很多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由顾嘉辉作曲、黄沾填词的电视剧主题曲,至今仍被奉为粤语流行曲的经典作品。许冠杰主唱的《铁塔凌云》可以说是近代粤语流行曲的滥觞。1970年代初香港无线电视节目《双星报喜》好评如潮,主持节目的许冠文和许冠杰两兄弟因而名利双收(其兄弟许冠英后来也有涉足娱乐圈,人称许氏三兄弟),之后他们到世界各地旅游,触发了在香港土生土长的许氏两兄弟思乡之情,回港后许冠文写了《铁塔凌云》的歌词,由许冠杰主唱,在新一辑的“双星报喜”内发表,结果反应空前理想而大受欢迎,带动了香港当代粤语流行曲的发展。在许冠杰的《铁塔凌云》得到好评之后,其他歌手纷纷改变唱国语歌及外语歌的路线,其中最有名的,有温拿乐队、徐小凤、罗文、甄妮、林子祥、关正杰、叶丽仪等。社会的气氛逐渐改变,人们开始不再认为唱英文歌和国语歌才是高格调的表现。这时期美国流行音乐权威杂志《告示版》(Billboard)上出现“Cantopop”这个英文专用名称称呼粤语流行曲。

1980年代
1980年代不仅是粤语流行曲百花齐放的日子,亦是香港乐坛的全盛时期,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人纵然不谙粤语,亦会听粤语流行曲,甚至跟着唱。
徐小凤、罗文、甄妮、谭咏麟、张国荣和梅艳芳雄霸1980年代的乐坛,是这个时代的乐坛巨星,几人不但开演唱会次数/场数极多,更是票房保证,皆因各人歌艺出众而且形象和台风都令观众和歌迷受落,可谓声色艺俱全。
其他歌手如林子祥、陈百强、钟镇涛和关正杰以至在1980年代尾至1990年代初红极一时的叶蒨文、林忆莲、陈慧娴、彭羚、Beyond、达明一派及草蜢都在乐坛大放异彩。在同一时期亦有音乐实力强劲的新人譬如张学友、吕方和李克勤等活跃于香港粤语歌坛。
他们所唱的歌曲很多都是改编自日本歌曲。张国荣的《不羁的风》(大泽誉志幸《La Vie En Rose》)、《Monica》(吉川晃司《モニカ》)、《H2O》(泽田研二《TOKIO》),谭咏麟的《酒红色的心》改编自安全地带(玉置浩二)的《ワインレッドの心》,周慧敏的《最爱》(原曲柏原芳惠《最爱》;原作者中岛美雪及后也翻唱本曲),张学友的《蓝雨》(原曲德永英明《Rainy Blue》)、《太阳星辰》(原曲德永英明《BIRDS》)、《每天爱你多一些》(原曲桑田佳祐《真夏の果实》)、《还是觉得你最好》(米米CLUB的《爱してる》),梅艳芳的《梦伴》改编自近藤真彦的《大将》,而梅艳芳的《夕阳之歌》更与陈慧娴的《千千阙歌》及Blue Jeans的《无聊时候》同时改编自近藤真彦的《夕烧けの歌》、罗文的《好歌献给你》来自西城秀树的《ブルー·スカイ·ブルー》,吕方的《回来吧》(德永英明的《风のエオリア》),徐小凤《喜气洋洋》(五轮真弓《恋爱ともだち》)、薰妮《故乡的雨》(千昌夫 《北国の春》)。

1990年代
四大天王、BEYOND、王菲时期
1990年代,张学友、刘德华、黎明和郭富城被传媒封为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支配香港乐坛,并垄断四大电子传媒音乐颁奖典礼的奖项。虽然张学友凭著出众的歌艺而雄霸整个乐坛,并成为了1990年代的乐坛巨星,但乐坛已开始出现吹捧偶像而不重实力的现象,整个粤语歌坛的一线歌手亦被认为只有张学友一人是以实力为主发展的歌手。张学友于1997年展开大型音乐剧《雪狼湖》,对于流行音乐歌手是一种新的尝试,并获得了成功,但是其他歌手并未主动效仿,所以并未成为一种潮流,但是音乐剧的模式被他探出并成为粤语流行音乐歌手的另外一条“出路”。
“四大天王”时期至黎明和张学友先后宣布不领取乐坛奖项后逐渐没落。“四大天王”时期之后,吹捧偶像而不重实力的现象在1990年代末期愈来愈明显,加上唱片公司和电子传媒只重视市场和包装而不重视音乐创作,导致音乐界人才青黄不接。
BEYOND成立于1983年,以黄家驹、黄家强、黄贯中、叶世荣四人的阵容最广为人知,是香港乐坛殿堂级摇滚乐队,华语乐坛最具代表性的乐队之一。1988年创作的《大地》是Beyond的成名曲,亦奠定了Beyond在香港乐坛的地位,1989年写给母亲的《真的爱你》成为大街小巷人人琅琅上口的歌曲之一,1990年创作的《光辉岁月》歌颂了曼德拉伟大而光辉的一生 [1]  ,1993年创作的《海阔天空》是Beyond发展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1993年,乐队灵魂人物黄家驹于日本意外离世,乐队没有再寻找新成员填补。2005年,beyond举行了“Beyond The Story Live 2005”世界巡回告别演唱会并宣布解散。王菲在1992年凭一首“容易受伤的女人”成为乐坛天后,在1994年,王菲推出了一首在华人心目中家喻户晓的歌曲《我愿意》,成为华语乐坛天后,在后期更有《红豆》、《约定》、《开到荼靡》等经典金曲,其单曲《Eyes On Me》更在日本大卖三十多万,是公认的亚洲天后。

国际化
1995年以及1996年张学友分别取得世界音乐颁奖典礼的亚洲最杰出歌手以及最受欢迎华人歌手大奖(只在此两年设置),令香港粤语流行音乐歌手攀上巅峰,他亦发行了高销量的数张国语,包括在大中华地区大热的唱片《吻别》,《祝福》,《真爱新曲+精选》等,同期发行的数张粤语唱片如《情不禁》,《真情流露》等亦流行于台湾,中国大陆,新加坡等国语地区,令香港粤语流行音乐取得了另一个高峰。在这个时期,张学友成为香港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统领香港流行音乐的四大天王之首。
此时,部分非粤语为母语的歌手亦尝试发行粤语唱片,如台湾的邓丽君、周华健、任贤齐、吴奇隆、伊能静、张信哲、许茹芸、苏慧伦;星马地区的许美静、巫启贤及中国大陆的梁雁翎等等。他们为粤语流行音乐添上了更多不同元素,而此风气一直持续至1999年为止。

九七衰败
自1997年以来,香港乐坛逐步衰败,主要原因包括有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翻版在1996/1997年起开始肆虐、电脑下载歌曲/互联网在1999-2000年间盛行以及2001-02年间香港经济再现衰退等,以致香港唱片市道相对八十年代高峰期大幅下泻,市道疲弱,华星唱片于2001年被传结业,但实际于1996年已经被南华早报集团收购。滚石也没出香港歌星的粤语碟了。

2000年代
郑秀文、陈慧琳快歌时代
2000年代,凭着多首经典情歌红霸90年代后期的天后郑秀文持续走红。而在1995年出道,凭着漂亮外貌及歌精舞劲的另一位天后 - 陈慧琳火速上位。二人均在各大颁奖典礼成为主要对手,陈慧琳于1999推出经典快歌“恋爱情色”及情歌“对你太在乎”荣登各大颁奖典礼最受欢迎女歌手,而郑秀文则凭着“插曲”一歌获得金曲金奖。2000年,陈慧琳及郑秀文分别推出歌曲“花花宇宙”及“煞科”,两首快歌均大受欢迎,亦为两人的代表作。其中,陈慧琳的大碟“花花宇宙”获得高达十二万的销量,而郑秀文的专辑“Ladies First”也不相伯仲,卖了十数万张。期后,陈慧琳于年尾再推出大碟“大日子”,其主打经典快歌“大日子”大受欢迎,销量高达十二万。两位天后亦因为精于舞蹈的关系,被封为“Dancing Queens”。2001年,郑秀文凭着电影“瘦身男女”热潮推出“Shocking Pink”,此专辑收录了其代表作“终身美丽”及主打快歌“萤光粉红”,此专辑销量高达十三万。另一张专辑“爱是...”及国语专辑“完整”则有十一万张及十万张的销量。陈慧琳则于同年推出三张专辑,其中Remix版本“Kelly Chen BPM Dance Collection”已有十一万张销量,另一张专辑“In The Party”则收录了陈慧琳经典情歌“最爱演唱会”及主打快歌“随身听”则有八万张销量,而国语专辑“飞吧”在港则有十万张销量。2001年的女歌手宝座因为电影“瘦身男女”热潮而令郑秀文登上最佳女歌手宝座。2002年,随着陈慧琳发展亚洲市场及郑秀文的淡出,两位天后的对战时代也结束。值得一提的是,杨千嬅及梁咏琪曾一度与陈郑声势相当。陈慧琳更在期后成为继王菲后的另一位亚洲天后。

温馨提示

记得善用社区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想要的资源;论坛站内搜索

如果你有什么需要的资源可以去资源求档发帖,求助社区的网友,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你回复哦;资源求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捌零 ( 反馈邮箱:admin@ptcd.net )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1 20:15 , Processed in 0.06295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