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符
- 0
- 音乐币
- 67402
- 贡献
- 24338
|
本帖最后由 max_610502 于 2013-4-2 14:03 编辑
唱片名称:圣-桑《骷髅之舞》等(小提琴版)
作 曲:圣-桑(Camille Saint-Saens)
小 提 琴:郑京和 (Kyung Wha Chung)
指 挥:迪图瓦 (Charles Dutoit)
乐团演奏:皇家爱乐乐团/爱乐乐团 (Royal Philharmomic Orchestra)
唱片公司:DECCA
唱片编号:425 021-2
录音时间:1979年、1981年
发行时间:1991年
001.jpg (76.23 KB, 下载次数: 105)
下载附件
2013-4-2 13:06 上传
004.jpg (36.55 KB, 下载次数: 102)
下载附件
2013-4-2 13:07 上传
唱片介绍:
这张碟是Decca的“Ovation”系列里的精华之一,《企鹅》评价三星带花。迪图瓦指挥爱乐/皇家爱乐乐团演奏,郑京和小提琴,录音地点是著名的伦敦金韦斯大厅。迪图瓦以其敏感度,极力发挥出圣桑音乐特质,管弦乐处理令人愉悦。《骷髅之舞》充满了想象力,《年轻的海格勒》则是一首较具企图的乐曲,优雅动听;而《英雄进行曲》华丽灿烂。
《骷髅之舞》是根据法国诗人卡扎里斯的同名诗篇改编的,描写死神在墓地里为一群骷髅拉小提琴的故事。尽管是描写死神的,但其中的旋律特别是小提琴却很动听。《骷髅之舞》又名《死神之舞》,从字面上看似乎有点毛骨悚然,但细听之下却发现是一首非常优美和富有想象力的交响诗!是法国近代作曲家卡米尔·圣-桑继《动物狂欢节》后最为世人熟知的名曲。旋律采用了中世纪末日审判的圣咏曲调,深刻而生动地描绘了死神在墓地里为一群骷髅拉小提琴的“派对”场景。
尽管音乐是讲述所谓“不吉利的东西”,但由于旋律娓娓动听、高潮时澎湃激昂,再加上以小提琴、木琴、鼓乐打击为主的大型管弦乐作鸣奏,栩栩如生地塑造出大批骷髅闻曲起舞的“卡通”形象。不仅没有幽怨、恐怖的感觉,还焕发出一种热闹、激扬的舞会气氛,使人百听不厌!
唱片为Decca的Ovation系列之精华,由指挥大师迪图瓦指挥爱乐及皇家爱乐乐团倾力演奏。录音更采用了笛卡独门的ADRM模拟转数码秘方,令声音(特别是小提琴)纯净、顺滑,充满模拟味道。需要留意的是此碟电平极低,因此最强音与最弱音之间的动态对比非常明显,给重播器材带来严峻考验。尤其在《骷髅之舞》高潮时,各种敲击与管弦乐的强奏如金鼓齐鸣,低音冲击力犹如五雷轰顶,震天动地!第四段《引子与随想回旋曲》更有蜚声国际的韩籍小提琴家郑京和的演出,小提琴和大鼓的刚柔交替带来了震撼的戏剧性hi-fi效果,残响的延伸和舞台感的深阔完全将昔日伦敦金韦斯演奏大厅活现眼前。(梁锡源)
同碟中还收录了《年轻的海格勒》和《英雄进行曲》,都是名演录。
赏乐指南:
圣-桑:《骷髅之舞》(又名《死神之舞》)
Saint-Saens:Danse Macabre,Op.40
这是圣-桑4首交响诗中最著名者,作于1874年,呈献给莱玛丽夫人(C.Montigny Remaury)。
死神曾经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常见的主题,例如德国画家荷尔本(H.Holbein,1497?-1543)在他的木版画《死神之舞》中,就曾把这死神描绘成敲击中世纪古木琴的可怖形象。古典主义是启蒙的时代,很自然地并不提倡应用类似感情过分夸张的主题,但是当浪漫主义转而从中世纪汲取灵感时(正如近世古典主义转向古代一样),死神重又吸引了艺术家的兴趣。早起浪漫主义为了对抗十八世纪的理性与启蒙,甚至连带有恐怖与怪诞这一类近乎病态的偏见,也成为当时的风格特征之一。圣-桑的《骷髅之舞》,看来并非从荷尔本的画作取材,而是依据法国诗人卡扎里斯(H.Cazalis,1840-1909)的同名幻想诗作写成,圣-桑原先把这个题材写成一首歌曲,但因它的旋律有点难唱,又把它改为管弦乐曲。至于卡扎里斯的原诗,如今看来的确比较粗鲁,而且也已过时,因为第二流的文学作品总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但为了便于了解圣-桑这首作品的内容,我们还是把这首诗用散文的格式译述如下:
咕咕,咕咕,咕咕,
这是死亡之舞,
脚跟着节拍起舞,
死神也敲着基石,
在深夜里猛奏舞蹈的音符;
咕咕,咕咕,咕咕。
这是死亡之舞,
深夜里寒风呼叫,
菩提树的呻吟像海浪呼啸,
发亮的骨架,
带着帷帐在东奔西逃;
咕咕,咕咕,咕咕,
骷髅拥抱着狂舞,
带给人们恐惧和痛苦,
嘘,
舞蹈的声浪已经停止,
骷髅们仓皇逃跑,
因为已鸡鸣破晓。
以好嘲弄出名的圣-桑就是围绕着这样一个相当明确的标题,怀着一种可怖的寓意,来构筑他的这首作品的。这是一则古老的神话所叙述的万圣节之夜,据说每年十一月一日,所有的鬼混在午夜里都聚在一起狂歌乱舞。乐曲开始时,竖琴在弦乐器持续和弦的陪伴下,准确的拨出十二个附点二分音符,宣告“鬼魔的时辰”已经到来,墓地的石门随即大开,众鬼魂都从自己的墓穴里爬出来,为首的一个拿着一把小提琴,这就是死神。现在,他正在调试他的乐器——按作者的要求,乐队的独奏小提琴的调弦比较特别,他的第四根弦(E弦)调低伴音,同第三根琴弦(A弦)构成一个减五度音程,因此给人一种古怪的感觉。接着诸鬼魂的群舞便开始了。
这是乐曲的第一主题,主要是急骤的八分音符音型,全是新音,作者标明是一只圆舞曲,但他的节奏却刻板、鲁莽,加上长笛独奏,使音乐更加显得阴森和惨淡。乐曲的这一主题改由小提琴声部复奏后,独奏小提琴立即奏出乐曲的另一主题。同前一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旋律进行流畅、连贯,带有一种嘲弄时的热情,但它的小调调性和圆舞曲式节奏则同前一主题保持一致。
这两个主题以各种不同的戏剧性笔法和巧妙的技巧进行无数次的变奏反复,其中当木琴参加演奏旋律时,好像有意模仿骷髅跳舞时用脚踝骨敲击墓石的声响,从而更逼真地再现了弹奏中世纪古木琴的死神形象。此外,还有另一只旋律穿插在这两个主题的发展之间,这是中世纪歌调《愤怒的日子》(Dies Lrae)的滑稽模仿——这首原来属于罗马天主教安魂曲的部分歌调,现在改为大调并被纳入圆舞曲的轨道,用来作为对死神的颂赞。
这段音乐有时借第二主题本身的赋格式进行来发展,有时用半音阶乐句的穿插以强调阴风呼啸和鬼魂悲鸣,甚至也可以想象为幽灵的狞笑,到乐曲的最高潮,则是第一和第二主题的对位结合。舞蹈的旋风越刮越猛,力度越来越强,气焰越来越嚣张。但是,狂乱的舞蹈突然中止,法国号的和弦暗示了黎明的微曦,双簧管立即模仿雄鸡的啼叫,象征诸鬼魂竞相逃入各自墓穴的神秘和弦渐次减弱并消失,只有死神的小提琴勉强发出几声有气无力的哀鸣,随即也在神秘的簌簌声中隐去。
《骷髅之舞》创作于1874年,翌年初演后便使作者的声名传遍全欧。无疑的,《骷髅之舞》是圣-桑流行最广的作品之一。
圣-桑:《法厄同》
Saint-Saens:Phaeton,Op.39
这首交响诗作于1873年,呈献给波切夫人(Berthe Pochet)。故事取自希腊神话:太阳神儿子法厄同未得父亲同意,私自驾驶太阳车。但因无驾车本领而使太阳车跑出轨道,驶向地球,地面顿成火海。太阳神愤怒而求宙斯,宙斯投一惊雷,法厄同被击毙,落入波河,太阳车驶离地球,地面大火得以熄灭。此曲为三段体,有庄严的序奏,三段体,主部第一段为振奋的快板,在竖琴伴奏下弦乐奏出轻快的第一主题,象征奔驰的马。小号与长号呈示出第二主题,表现太阳神教训傲慢的儿子。中间部转为降E大调,小提琴奏马蹄节奏,圆号奏富表情的第三主题,表示太阳神的叹息。第二主题变形,表示太阳车已不再听太阳神的命令。转回C大调,再现第一部分,发展成悲剧性高潮,最后是太阳神的愤怒,法厄同被雷电击中。尾奏圆号、大提琴的第三主题变形表现太阳神的悲伤,长笛与单簧管再以柔美的第二主题扩展这种悲伤而结束。
圣-桑:《奥姆法尔的纺车》
Saint-Saens:Le Rouet d'Omphale,Op.31
这首交响诗作于1872年。奥姆法尔为希腊神话中利地亚的女王,大力神海格勒犯谋杀罪,被天神判处奴役三年。奥姆法尔买得海格勒,令他在旁纺纱,并取下其狮皮披风披在自己身上,煞其威风。结果海格勒终因其美色而拜倒在石榴裙下。此曲主题是“女性的魅惑,弱者战胜权力的斗争”。呈献给霍美斯(Augusta Holmes),这位出生于爱尔兰后入法国籍的女性,曾被称为“女唐璜”。
这首交响诗篇幅较短,它很自然地可以分成三段。乐曲开始时有一小段引子,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和长笛交替呈示的琶音音型以及随后出现的六连音动机,就是纺车急剧转动的富于特色的模仿,而从伴随纺车音型的固定节奏转化出来的第一主题,则特别强调优雅与柔和的一面——这样的形象性描写最易激起听着的想象,而且无疑地作者通过海格勒的纺车想要强调表达的,事实上还是奥姆法尔的魅力的作用。
随着主题的切分发展,音乐的力度也有起伏,富于想象的听者似乎还可以听到侍女们嘲弄海格勒的笑声穿插其间。乐曲的第二段正如作者在总谱扉页中所着重指出的那样:“对作品的细节感兴趣的听者,可以听到海格勒的怨叹之声;他身为努力,他又无力摆脱这个窘境。”这里是低音弦乐器、大管和长号在交错节拍中好像十分费力地进行的乐句,他的情绪表达也是这样。
但是,海格勒诉说不尽的哀叹终于被奥姆法尔的嘲笑所打断,这是双簧管咏唱的另一只主题(第三段),它说明海格勒在纺车前尽管费尽力气,却全是徒劳,他所得到的只是侍女们和奥姆法尔的讥笑和嘲弄而已。
很快地,奥姆法尔重又吩咐海格勒继续干活,纺车又活动起来了,现在出现的是听者早已熟悉的那些音乐素材,但显然比之前更富于诙谐效果。这里似乎还有奥姆法尔同海格勒的对话,也有继续不断的嘲笑声穿插出现,海格勒不停地在纺织,累得精疲力尽,最后整个作品就在这逐渐轻弱和有气无力的纺车声中悄然结束。
圣-桑:《引子和回旋随想曲》,《哈瓦涅斯》
Saint-Saens:Introduction et Rondo Capriccioso,Op.28
Havanaise,Op.83
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的《引子和回旋随想曲》,A小调,作于1863年,是作者为当时在巴黎已经十分出名的西班牙青年小提琴家萨拉萨蒂而写的。这其中充分发挥了作为独奏乐器的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据说作者还有意使乐曲带点西班牙风味。按照作者原来的意图,这首乐曲本拟作为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的最后乐章而进行构思,但初演成功后却就此成为一首独立的音乐小品,而且是作者三首小提琴小品中最著名的一首。这首乐曲原用管弦乐队伴奏,但后来比才改写的钢琴伴奏也常被采用,德彪西还将这首乐曲改变为钢琴四手联弹曲。
这首乐曲明显分为长度很不相等的两部分。前一部分“引子”由弦乐器持续低音直接导出慢速度的基本旋律——这是独奏小提琴狂想式的独白,辉煌之间又略带忧郁之感,但始终保持优美雅致;其中是吉普赛式即兴琶音装饰乐句,以及弦乐器暗示吉他的拨弦伴奏,可能正是所谓西班牙的风格所在。
后一部分“回旋曲”由独奏小提琴的渐强颤奏代入,它的基本主题轻快、欢愉,具有舞曲、甚至于进行曲的特点,它的切分效果是整个回旋曲的节奏基础。
古典回旋曲的典型结构是基本主题必须在原调至少反复三次,这首作品完全符合这一要求。至于乐曲所冠上的“随想”字样,是指音乐又具有即兴的意味,其中轻快的主题交织着各种情绪不同的插段,为独奏者的记忆准备好充分发挥的用武之地。在上述这些插段中,有的主要是抒情的,而有的则更多地强调舞曲的节奏,但同样富于魅力。
乐曲的尾声开始前由独奏小提琴简短的华彩乐句和定音鼓渐轻的敲击作为铺垫,以片刻的停顿创造出使听者屏息以待的效果。然后,独奏小提琴以令人眼花目眩的音阶和琶音(六连音)、轻快地跳弓和飞快的速度、以及极大增强的力度促成强有力的高潮,作为这首技艺精湛的乐曲的辉煌结束。
为小提琴和乐队而作的《哈瓦涅斯》作于1887年。圣-桑偕同小提琴家阿尔贝蒂尼到欧洲各国演出,遇雨被阻于布加勒斯特某旅馆,于是开始构思此曲,两年后完成总谱,题赠给阿尔贝蒂尼。本曲共有三个主题,第一主题是情歌的旋律,第二主题乃第一主题变形而成,第三主题有咏叹调性格。
这两首作品已经成为当今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小提琴家们的保留曲目。
圣-桑:《年轻的海格勒》
Saint-Saens:La Jeunesse d'Hercule,Op.50
这首交响诗作于1877年。故事取自希腊神话:英雄海格勒初生时,见眼前有供选择的两条路,一为“快乐”之路,一为“德行”之路。海格勒选取“德行”之路,最后到达火葬堆,见芸芸众生在烈火中化为灰烬,惟有他不损毫发,圣体永葆青春。
圣-桑:《英雄进行曲》
Saint-Saens:Marche Heroique,Op.34
这首《英雄进行曲》作于1870-1871年,为1870年普法战争中在巴黎郊外战死的画家亨利·莱瑙(Hemri Regnault)而作。三段体,第一段为快板,降E大调,开头以弦乐强有力地齐奏,打击乐进行曲节奏后,由木管呈示第一主题,弦乐反复。弦乐再奏分散和弦的第二主题。管乐加强后,弦乐奏上行音符经过句,木管再现第一主题,铜管加强,第一小提琴与大提琴奏第二主题,推向高潮。第二段为小行板,降A大调,先是竖琴与木管,再是第一小提琴与次中音长号,然后是木管与竖琴,表示哀悼与悲伤。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变形再现。
本碟为以上曲目最佳演奏及录音收藏版本。
曲目列表:
1 圣-桑:《骷髅之舞》(又名《死神之舞》)
Saint-Saens:Danse Macabre,Op.40
2 圣-桑:《法厄同》
Saint-Saens:Phaeton,Op.39
3 圣-桑:《奥姆法尔的纺车》
Saint-Saens:Le Rouet d'Omphale,Op.31
4 圣-桑:《引子和回旋随想曲》
Saint-Saens:Introduction et Rondo Capriccioso,Op.28
5 圣-桑:《哈瓦涅斯》
Saint-Saens:Havanaise,Op.83
6 圣-桑:《年轻的海格勒》
Saint-Saens:La Jeunesse d'Hercule,Op.50
7 圣-桑:《英雄进行曲》
Saint-Saens:Marche Heroique,Op.34
解压密码:www.cdbao.net
下载地址:付费主题
企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