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长老
- 音符
- 0
- 音乐币
- 47866
- 贡献
- 10301
|
DVD-AUDIO是DVD家族里的重要一员,是目前为止录音制品的最高格式。DVD-AUDIO的规格是由日本松下公司等多家世界著名公司共同提出和制定完成的。
DVD-AUDIO的信息存储量巨大,单面双层盘片的数字信息存储量多达8.5G,可将大出cd盘片12倍以上的信息容量,用以大幅度提高音质及增加环绕声记录声道,其信号解析能力更是cd的100多倍,动态范围也可高达令人难以置信的144bB。
取样频率及量化率是影响数字录音制品声音质量的重要指标。DVD-AUDIO一般用超高音质的两声道立体声及高音质的多声道环绕声方式,表现声音及再现声场,两声道立体声方式最高可达192KH/24bit,这样高的指标确保了对20KHz~96KHz表现细腻的音频信号的记录与重放,从而使听者获得更加完美的音质效果和更加逼真的临场感
友情提醒:
1.本碟是以真正的原版DVD-Audio光盘采用专业音频工具直接抓轨的24bit/88khz高清WAV音频数据,DVD为数据盘,只能用于电脑或支持24bit/96khz的数字高清播放器直接播放,该碟不能直接在DVD碟机上播放,具体玩法后文有介绍.
2.淘宝上有部分卖家,所售的24bit/96khz碟片都是自己用软件把普通音源转成24BIT/96KHZ格式,和真正的DVD-AUDIO直接接抓轨的音质相差十万八千里,这部分碟片以中文华语流行为主,根本没有超高清晰音频效果,请大家看清再买,不要上当!
[DVD-Audio]维瓦尔第“四季”及塔替尼“魔鬼的颤音”
专辑中文名称:维瓦尔第“四季”及塔替尼“魔鬼的颤音”
专辑英文名称: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 Tartini: Devil's Trill Sonata
专辑艺人:Anne- Sophie Mutter 安妮·索菲·穆特
发行编号:DVD |D|D|D| 477 7570 |G|H 2|
资源类型:24bit 88khz WAV格式
注意:本碟是DVD-Audio直接抓轨的24bit/88khz高清WAV音频DVD数据盘.
专辑作曲家及曲目介绍:
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5-1741)这位意大利作曲家,他大半的时间都待在威尼斯,其中有50年的时候他都在担任一个孤儿院的神父。他最受大家所熟悉的曲子就是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了,他以春夏秋冬分别作了四首,每首都有三个乐章。他是个多产的作曲家,有人就说他的每首曲子好像听起来都很像,就如同一首曲子把它作了400遍。其实不然,虽然风格差不多,可是都不是很容易演奏呢。
在《四季》里,用弦乐创造出了丰富的效果与娱乐特质,令人叹赏不已。曲中的意象——春天的小鸟`夏天的雷雨`秋天的猎人和冬天的冰雪,鲜明生动。维尔瓦第为每首协奏曲各写了一首十四行诗,作为乐曲说明:《春天》以鲜亮的E大调赞颂“愉快的鸟鸣”声,不时被“当微风转变成一阵短暂的暴风雨”打断。在缓慢的乐章中,有一个牧羊人在“繁花盛开的怡人的草地”上睡觉,旁边则有狗吠声(中提琴独奏)。终乐章中,山林仙女们跳着优雅的基格舞曲,太阳也从云的背后露出脸来。《夏天》带着正午烈日的酷热到来,太阳光以具威胁性的G大调“灼烧着松树”。这时可听到杜鹃`斑鸠与雀鸟的啼声,还有微风轻拂的悉悉声,直到北风袭来。第二乐章里,牧羊人在“闪电雷鸣”中惊慌失措,各式各样的昆虫也因为热烈躁动的气氛而“被鼓动得狂乱不安”,这里的音效无懈可击,弦乐低音以非常靠近琴桥的方式演奏颤音以代表雷声,而小提琴伴奏的断续节奏则代表牧羊人的颤抖。终乐章里,暴风雨突至(下行音阶与弦乐的强烈颤音,代表倾盆大雨),冰霰重重的落在熟玉米田里。《秋天》是田园式的F大调旋律。第一乐章中,有个农夫唱着歌跳着舞,庆祝丰收,美酒满溢,很快的,这些饮酒狂欢的乡下人便睡着了,他们的“恬静安睡”表现于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终乐章描绘的是破晓时分的猎人,从音乐中可以想象到号角声`狗叫声`吆喝声,还有他们追捕猎物时嘈杂零乱的枪声。《冬天》变成了荒寂的F小调。根据作曲家的诗看来,第一乐章描绘我们在寒风中打哆嗦(弦乐尖锐`反复的乐音以不和谐的方式相互冲击)与跺脚(是较强有力的段落,乐音明显增强),最缓板中,我们“在火边满足的沉思”,而外头的人早已被结冰的小路上,滑了一跤,又站起身来,忍受着寒风的吹袭。维瓦尔第说“这就是冬天,而冬天的乐趣也就在这里。”
塔替尼(Giuseppe Tartini,1692年4月8日-1770年2月26日)是一位著名的威尼斯作曲家兼小提琴家。
塔替尼生於一个在威尼斯共和国里、位於伊斯特拉半岛上、名叫 Piran 的小镇(该小镇在今日的斯洛文尼亚)。父亲名叫 Giovanni Antonio Tartini,是来自佛罗伦斯的意大利人,母亲名叫 Caterina Zangrando,是个贵妇人,也是一个 Piran 古老家族的后裔。
塔替尼曾於帕多瓦大学修读法律,期间亦有学习击剑,并精於此道。1710年,他的父亲逝世,之后,他与Elisabetta Premazone结婚,他的妻子是帕多瓦主教Giorgio Cornaro枢机的侄女。三年来他们一直保守秘密,但最终仍被 Giorgio Cornaro 知道,他反对他们的婚姻,更以诱拐罪为名下令通缉塔替尼。於是塔替尼被迫逃离帕多瓦,他妻子也被送到女修道院去。最后塔替尼逃到亚西西(Assisi)的圣方济各修道院,才得以避开追捕。
时至今日,塔替尼最为人所熟悉的作品是《魔鬼的颤音》(Devil's Trill Sonata),这是一部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以其演奏技巧难度闻名,此曲需要很高技巧的重音奏法(double stop)和颤音(trill),即使以现代的标準来说仍是很难。根据传说所讲,魔鬼在他的梦中出现,於他的床脚拉小提琴,因而啟发他写出这首奏鸣曲。
演奏者介绍:安妮·索菲·穆特(Anne- Sophie Mutter)1963年6月29日出生于南德意志巴登的莱因费尔顿(Rheinfelden, Baden)。早年曾随赫尼希伯格(福莱的学生)学琴。七岁获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第一名,1974年又在另一比赛中获胜。赫尼希伯格逝世后,穆特考入阿伊达·斯托基教授所在的瑞士温特图尔音乐学院,并最终成为斯托基的学生。1977年随卡拉扬参加萨尔兹堡音乐节,次年再度与卡拉杨合作,初次在柏林演出。 1979年获“年度艺术家”奖,并获德国唱片大奖(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此后作为小提琴独奏家和室内乐音乐家,频繁地在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巡回演出。1990年在伦敦和斯图加特举办了“安妮·索菲·穆特音乐节”,从巴洛克时期到前卫音乐时期,多角度地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1995年,波兰作曲家彭代雷茨基把作品《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献给她,在莱比锡初演,这次演出为她赢得了两个格莱梅奖。1997年12月曾来中国演出,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了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音乐会。独奏之外,她也经常参加室内乐演奏,曾与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中提琴家基奥皮纳组成三重奏,在各地广泛演出。穆特是一位典型的德奥血统的演奏家,性格热情,具有着严谨的思维逻辑和内在个性,这使她形成了优良的演奏素质和高品位的艺术修养。卡拉扬去世后,她的演奏向多元化发展,曲目不局限于德奥古典、浪漫等传统作品,而加强了近现代作品的比重,经常演出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莫雷(Norbert Moret)、彭代雷茨基和里姆(Wolfgang Rihm)等人的作品。穆特在从梅纽因、阿卡多、罗斯特罗波维奇等演奏家身上吸取了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曾被喻为成当代小提琴界的“女梅纽因”。
付费主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