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0

[合集] [分享]PHILIPS 海顿 《六首伟大弥撒》3CD [APE/百度]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1845

回帖

6万

积分

版主

音符
210
音乐币
21994
贡献
29167

十年荣誉奖章音乐大神

发表于 2020-1-19 16: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humb.jpg (19.3 KB, 下载次数: 8)

下载附件


2016-3-24 09:05 上传






                                               



5e461145g632f164849a2.jpg (42.0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2018-5-5 23:30 上传







      专辑英文名:6 Great Masses
      专辑中文名:六首伟大弥撒
      艺  术 家:Various Artists
      古典类型:声乐作品
      作  曲: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演  唱:女中音贝娜达·芬克.女高音Elinor Carter等
      指  挥:约翰·埃利奥特·加德纳
      唱片公司:PHILIPS
      条形编码:0028947510123
      版  本:Gardiner
      发行时间:2004-01-13
      地  区:德国
      语  言:德语
      资源格式:APE

      专辑介绍:
      声乐作品占到海顿所有创作的一半。而且天主教弥撒在海顿的声乐创作又是举足轻重,有个奇特的现象,海顿最早完成的作品,和最后的作品都是弥撒。他的一生几乎都在致力于创作宗教音乐,只有两个时期例外,一个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约瑟夫皇帝的改革曾经压制了宗教音乐。另一个是海顿在九十年代早期造访伦敦时,也停止了谱写宗教作品。加起来大概有整整十四年时间里,海顿没有创作弥撒。
      91-92,94-95,海顿两度造访伦敦之后,他的声誉如日中天,可以说是欧洲最著名的作曲家了。伦敦人盛情邀请他久居伦敦,欧洲当时的音乐中心。可是海顿拒绝了,宁愿回到服务了三十年的老东家-艾斯特哈奇宫廷,当一名宫廷乐长。这点可以看出这位大艺术家的人生价值取向。
      最后一任艾斯特哈奇亲王-尼古拉斯二世对视觉艺术更感兴趣,所以比起老主人尼古拉斯一世来,海顿的负担大大减轻了。只需要他在一年一度的亲王夫人命名日时,写一部弥撒以示庆贺。
      作曲家最早的作品是一首《简短弥撒》,也是海顿现存年代最早的完成作品,作曲家后来老年时重新审视,其中的旋律以及勃发青春气息令他自己相当满意。(海顿弥撒目录上一共为十四首,但其中第三首怀疑是赝品)那么剩下的十二首弥撒,根据刚才所说的时间间隔,明显可以分为两组,前一组六首,风格多样,延续了十四年,后一组六首则相对统一,几乎是一年写一首,这后一组六首,成就极高,被世人尊称为“六首伟大弥撒。”
      为艾斯特哈奇宫廷所作的弥撒虽然是半私人的性质,但海顿六首伟大弥撒却似乎没有局限于一时一地,绝不是普通的应景之作。独唱、合唱写作如此光彩,同时不拘一格,富于效果。乐队占有了突出的地位,营造戏剧氛围,加上高超的对位写作,大大丰富了奥地利十八世纪传统弥撒。这些都无疑要归功与海顿的伦敦之行,在那里,他听了不少亨德尔的清唱剧,学了不少高招。开拓了这位大艺术家原本相对局限的事业,发挥出了更大的潜能!
      天主教弥撒的布局很严格,起承转合,分为六大段。《慈悲经》求主恩典、《荣耀经》颂扬主、《信经》以基督诞生上十字架,明示信仰的决心。《圣哉经》再次颂扬主、《降福经》表达受赐福的喜乐、最后的《羔羊经》是拯救与赎罪。
      历代作曲家以这个标准文本,创作了无数的弥撒音乐。其形式严格,并不亚于八股文。海顿的这六首弥撒,从总体上看,也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虽然,海顿晚期弥撒无疑带有伦敦之行的痕迹,但其中乐队的地位也不能过分夸大,作曲家还是遵循了很多传统弥撒曲的惯例。
     《慈悲经》的开头总是个缓慢的引子,过渡到一个快板的主题,看起来近乎交响乐手法,但随后相当自由的赋格段落并不符合交响乐的模式。主体部分的《荣耀经》和《信经》总是分为几个乐章,速度、调性、编制上都形成对比。最后总是以一个赋格主题,引导至齐声合唱结尾。《圣哉经》多采用庄严的风格。《降福经》通常是情绪上的高潮,有独唱家的发挥段落。结尾《羔羊经》两个乐章,开头一个总是气氛阴暗的小调,第二段转为充满信心的大调。这些就是六首伟大弥撒的一些共通的特色。
      六首伟大弥撒,有四首是降B大调,或许因为合唱队里女高音的最高音是降B的缘故。另外两首,海顿都给他们加上了不同寻常的描述性标题,C大调“战争时代弥撒”明亮,小号主导了整部弥撒。d小调“危难时代弥撒”,后来又被人们称为纳尔逊弥撒。用的乐队规模较小,音色黯淡,只包括了小号、定音鼓、弦乐和管风琴。
      这两首都显出了拿破仑战争的影响。“战争时代弥撒”的羔羊经带有咄咄逼人的定音鼓动机和粗砺的小号花腔,“纳尔逊弥撒”的降福经高潮。也有突出的小号花腔,这些都影响了后来的贝多芬《庄严弥撒》。
      除了纳尔逊弥撒的慈悲经和降福经较为阴郁外,其他六首弥撒各乐章可以说都是一派乐观洋溢,都是以欢庆结尾。
      他一辈子严守天主教信仰,这些弥撒并没有通常弥撒中的阴暗、痛苦和折磨,而是充满了喜乐与和解,这也反映出海顿的宗教观念。
      这一点,我们在海顿的名作《创世纪》和《四季》中已经能有所察觉,而他的宗教弥撒音乐则体现得更为充分。
      海顿一生似乎都对信仰抱有一种纯真的态度,近乎孩童一样的纯洁,信仰的另一面。受难、折磨、自我压抑、救赎,在海顿的宗教音乐中是寻找不到的。他的宗教音乐是无条件的恩赐和喜乐,一派明媚的艳阳,这也正是海顿宗教音乐的魅力所在。

     《奥菲达的伯纳德弥撒》或“圣哉弥撒”,六首弥撒的创作顺序并没有考证得十分确凿,但最早的一首肯定是“圣哉弥撒”,作于海顿从伦敦回来的第一年。1796年,首演于亲王夫人的命名日。9月11日,这一天也是圣者伯纳德的的主保生日,他是一个圣方济会的托钵僧,来自奥菲达,一辈子扶贫救苦。所以这首作品的正式名称叫《奥菲达的伯纳德弥撒》。它后来被人俗称为“圣哉弥撒”,是因为在圣哉经中,使用了一首德国古老的众赞歌“圣哉、圣哉”,故此得名。
      “圣哉弥撒”第一版的乐队配器相当精简,估计是考虑到艾斯特哈奇宫廷重建的乐队编制不大。三年后,该作在维也纳上演,海顿加上了圆号声部,并扩充了单簧管数量,这次加德纳的录音采用的是维也纳版。

     《战争时代弥撒》或“鼓乐弥撒” ,战争时代弥撒,名字是海顿自己起的,六首伟大弥撒中,这是唯一一首没有在亲王夫人命名日上演奏的。根据不完备的史料,人们推测,在圣哉弥撒创作的同一年,一个皇家战争薪水出纳官霍夫曼向海顿委约了这首弥撒,在他的儿子获得牧师资质的典礼上首演,弥撒中用到的军队主题也许就是这位出纳官提供给作曲家的。
      当时正值1796年秋天,拿破仑军力空前强大,前锋已经在奥地利施蒂利亚扎营。战争迫在眉睫。在羔羊经中能听到鼓乐齐鸣,据说描写的就是前进中的法国军队,所以这首弥撒也被称为“鼓乐弥撒”或是“定音鼓弥撒”。
      当时参加典礼的客人一定都能清晰感觉到音乐对现实政局的影射。战争因素还反映在《降福经》中,明显比“圣哉弥撒”更为豪迈艳丽,十八世纪的军队在现代人看起来,的确有点像仪仗队。

     《危难时代弥撒》或“纳尔逊弥撒”的标题是海顿自己写的,作曲家在两个月内一挥而就,标题也体现了海顿对当时拿破仑战争动荡时局的忧虑。巧合的是,该曲在1798年七月份创作的时候,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在阿布基尔一举击溃了法国海军,解除了法国人统治海洋的威胁,这个好消息是在曲子完成后两周,才传到了维也纳。
     《降福经》中戏剧性的小号花腔,或许就是海顿听到好消息之后加上去的。这部弥撒和纳尔逊有不解之缘,两年后,纳尔逊造访埃森施塔特的艾斯特哈奇亲王,出席了这场演出,所以这部弥撒后来以“纳尔逊弥撒”而为后人所知。据说纳尔逊听了音乐后,大受感动,曾赠给海顿一只金表。不过这只是一个未经考证的传说而已。
      海顿六首弥撒的管乐编制都各不相同,完全看作曲家手头能有多少可资利用的乐手。1798年,他的主人尼古拉斯亲王因战时经济紧张,缩减了宫廷乐队的编制。海顿手头就更紧了,不过对大作曲家而言,条件限制往往能激发出他更大的潜能,他充分利用古老的管风琴,叠加在弦乐之上,由作曲家本人亲自演奏。
      管风琴的给纳尔逊弥撒增添了特殊音色,尖锐、粗犷,d小调时显得阴郁不祥,D大调时又平添庆典气氛。纳尔逊弥撒同样显示出亨德尔清唱剧的影响,戏剧感十足,配之以圆熟的乐队写作,同时又照顾到经文歌词的情绪表达,实在是一部杰作。

     《特蕾莎弥撒》是海顿为亲王夫人写作的另一首命名日弥撒,比起前几部伟大弥撒来,这首相对亲切,私人化一些,特点是四个独唱声部运用得更充分,除了有独唱重唱之外,还有四重唱的段落。
     《特蕾莎弥撒》的得名要归诸于奥地利皇后,玛利亚·特蕾莎,弗朗茨二世的妻子,据传她在该弥撒首演维也纳时,担当了女高音独唱。她还曾在海顿的《创世纪》与《四季》中演唱女高音,看来,这是一位相当职业的皇族歌唱家。

     《创世纪弥撒》,1801年,海顿拼尽全力,完成了清唱剧《四季》,68岁的老作曲家精疲力竭,但他必须克尽职守,除了履行宫廷乐长的日常职责之外,他还要指挥清唱剧在维也纳的慈善演出,为亲王夫人的命名日写作弥撒。作曲家原本在打算在《四季》之后就不再写作大型作品,但出于职责所累。
      海顿就像按时走动的钟表一样,为我们留下了他最后两部大型作品,《创世纪弥撒》和《管乐弥撒》。对于海顿这类艺术家来说,写出伟大音乐的秘诀在于勤勉劳作,而绝非一时的兴致或灵感。
      尽管,拿破仑战争造成的经济紧张,使得海顿手下的宫廷乐队入不敷出,编制缩小,但一些偶然原因,使得在1801至02年间,管乐演奏员却绰绰有余,于是最后两部弥撒中的管乐阵容出奇强大,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圆号和小号都是两把,外带定音鼓、管风琴和弦乐组。因地取材的作曲家终于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
      较早创作的《创世纪弥撒》虽然就管乐写作而言,不如《管乐弥撒》,但充满了新奇的创意。尤其是单簧管这件音质醇厚的乐器,很晚才进入海顿的音乐调色板,此前的《创世纪》和《四季》中,单簧管已经有了上佳表演,它在这首《创世纪弥撒》中就更为引人注目。
     《创世纪弥撒》于1801年首演于埃森施塔特那座装饰华丽的洛可可宫殿中,它的得名和海顿的不少交响曲一样,来自于作品中一个不起眼的段落。
      在《荣耀经》的“谁来解脱世上的罪孽”一段中,海顿引用了《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的一段二重唱主题,原主题的歌词是“带着清新露珠的黎明,来得多么迅速。”这段捎带歪曲的引用,也算是海顿式的幽默。可海顿最热忱的支持者,奥地利皇后玛利亚·特蕾莎却觉得这个玩笑不登大雅之堂。这位皇后也是个女高音,曾演唱过海顿的《创世纪》《四季》和《特蕾莎弥撒》。皇后吩咐海顿,去修改出版的乐谱,删去了“亚当夏娃”的乐句。这也算是一件有趣的乐史掌故。

     《管乐弥撒》或“和谐弥撒”,在六首伟大弥撒中,《管乐弥撒》、也称为“和谐弥撒”作于1802年,是六首中的最后一首,作曲家付出了最多心力。他曾写信给主人艾斯特哈奇亲王,说这首弥撒折磨得他筋疲力尽,毕竟他已经七十岁了。八个月之后,海顿拿出了这首弥撒,富丽堂皇的风格,似乎没有一点懈怠的痕迹。
      这部作品也是天主教宗教音乐上的丰碑。其中的管乐声部写得极为厚实,所以被称为“管乐弥撒”。“管乐弥撒”是海顿写的最后一部大型作品。海顿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一首弥撒,作于1750年。海顿半个世纪的音乐创作,始于弥撒、终于弥撒。
      (弥撒曲都有固定格式,且曲目太多,不一一列出。就两部弥撒一个文件包。)

        专辑曲目:

        01. Kyine
        02. Gloria
        03. Credo
        04. Sanctus
        05. Agnus Dei







天主教弥撒, 尼古拉斯, 英文名, 艺术家, 约瑟夫



付费主题

温馨提示

记得善用社区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想要的资源;论坛站内搜索

如果你有什么需要的资源可以去资源求档发帖,求助社区的网友,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你回复哦;资源求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捌零 ( 反馈邮箱:admin@ptcd.net )

GMT+8, 2024-11-15 10:03 , Processed in 0.06370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