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长老
音符 0
音乐币 48447
贡献 10301
thumb.jpg (52.04 KB, 下载次数: 19)
下载附件
2016-10-12 09:43 上传
thumb.jpg (91.69 KB, 下载次数: 9)
下载附件
2016-10-12 09:43 上传
专辑中文名:马勒:第四交响曲
专辑英文名:Mahler - Symphony No. 4
艺 术 家:Fritz Reiner
音乐类型:试音碟
演奏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
指 挥:弗里茨·莱纳
录音时间:1958
录 音 师:刘易斯·莱顿
出品公司:SONY BGM MUSIC
C D 编号:RCA 82876-67901-2
版 本:Living Stereo SACD系列
发行时间:2005年
地 区:美国
语 言:英语
资源格式:SACD-R(容量 2.4GB)
专辑介绍:
与其说匈牙利名指挥家莱纳(1888~1963)陶醉於19世纪的浪漫依恋,到不如说他是一位重现音乐客观性的20世纪主流音乐家。
1922年前往美国,担任辛辛纳提交响乐团(1922~1931)与匹兹堡交响乐团(1938~1948)的音乐总监。之后,他接掌大都会歌剧院的指挥(1949~1953)。1953年就任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为当时濒临危机的乐团再造契机并塑造黄金时期。
1954年起,莱纳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开始为RCA录音,曲目包罗广泛,几乎全部以当时刚开发的立体声录音技术收录,每首作品都显示了莱纳圆熟时期艺术的真正价值,细部处理之透彻入微,更是音乐性纯度的最高表现,紧凑的音色鲜度在今天听起来,毫不失真。
这些RCA录音都是在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根据地管弦乐音乐厅所收录的,其中有不少录音作品还是所有Living Stereo目录中最优秀的录音,无论是管弦乐各部分的均衡、音乐厅的空间感,以及音响的纯度与透明感,其达成度与精密度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马勒《第四交响曲》G大调,作于1899~1900年,1901年11月25日在慕尼黑由马勒指挥首演。这首交响曲与《第三交响曲》互为联系,《第三交响曲》原计划第七乐章为“孩子对我说”,后把这个乐章移至这首交响由的第四乐章。马勒自己对这首交响曲的解说为:“在前面三个乐章中,笼罩着一种较高境界的沉静肃穆气氛,这个境界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使人莫名其妙地不寒而栗,甚至毛骨惊然。在最后的乐章中,孩子(他在前生中就已属于这一较高境界)告诉我们它意味着什么。”而这首交响曲最后乐章的歌曲《整个天国的欢乐属于我们》据《少年的魔角》中的《天堂装满小提琴》一曲而谱曲。
第一乐章:G大调,缓慢。奏鸣曲式,指示为“缓慢地”。有一段以铃声与长笛构成短短的B小调序奏。转为G大调后,呈示带感伤味的第一主题,圆号的伴奏使音乐的气氛活跃起来。在回转联动之后,大提琴再以D大调呈示第二主题,其它乐器反复。
第二主题后半段由双簧管和低音单簧管陈述。小提琴接下第一主题后(G大调),突然减慢速度,双黄管轻快地奏出呈示部小结尾。发展部开头B小调,与序奏一样以铃声与长笛起舞,小提琴独奏以呈示部相同的调性奏第一主题,更富对位发展,乐曲经过频繁转调(f小调-g小调)后,小号奏出了新的主题(C大调),之后以圆号、小号与双簧管出现刚才的C大调主题(此次为G大调)而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小提琴、大提琴奏第二主题(铜管乐器陪衬),凉意渐渐袭来。第一乐章在小提琴极高音区的演奏下渐渐消失。
第二乐章:C小调 轻松。指示为“以轻松的动态”。有两个中段,类似于谐谑曲。马勒注明“友人海因在此演奏”,海因是死神的别名,所以这个乐章有“死亡之舞”之称。独奏小提琴指定要像古提琴,以提高一个全音或半音来调弦和按普通调弦的两种方式来演奏。
这个乐章的独奏小提琴起先的表现有兰德勒舞曲风格,管乐出现序奏音型,变为F大调后进人第一中段,木管有优美的旋律。又一次出现序奏旋律后,转为F小调,独奏小提琴发展后,转到D大调第二中段。第二中段使用第一中段的材料,最后平静地结束。
第三乐章:G大调 安详。指示“充满安详”,变奏曲式。先以大提琴呈示优美的第一主题,小提琴以对位旋律加入后,由双簧管展开与第一主题成对比的第二主题,小提琴表现悲叹的歌调。平静之后,开始对位性的第一变奏。
单簧管与大提琴纠缠着向前进行,升C小调强调第二主题后,转入行板第二变奏。大提琴以舞曲风格优美地开始后,突转为稍快的快板,接着是第二主题的变奏。然后是稍慢的第三变奏,从第四变奏形成高潮(E大调)。木管暗示下一乐章的材料后,减慢速度,营造出神秘的气氛而结束。
第四乐章:G大调 温和。指示“极为温和地”,整个乐章由四部分构成。第一段以单簧营与其它木管为主体,营造出一种天籁的氛围,衬托女高音独唱。
第二段以第一乐章开始的铃声动机铺垫独唱,第三、四段都借用第一乐章的开头,显示出神秘性。
这个乐章的《整个天国的欢乐属于我们》的歌词开头是:“天国的欢欣属于我们,尘世的欢乐何以足道,任凭那人间争斗倾轧,都不能把我们的天国生活破坏,我们在这里生括无比恬美安宁,我们过的是天使的生活,却能尽情寻欢作乐,我们又蹦又跳,载歌载舞,圣彼得在天国观看我们。”
结尾是:“世上没有音乐,能与我们的音乐相媲美,那成千上万名贞女,竟翩翩起舞,如痴如醉,圣厄尔秀拉在一旁观看,顿开笑颜,西西利亚,她的至爱亲朋,演奏得像一个皇家乐队,天使的合唱,使我们兴致勃勃,到达天国欢悦的顶峰。”
马勒的一生就像一部规模宏伟的交响哲学史诗,他的每一首交响曲都是这部史诗的不同篇章。如果为这部史诗取一个总名,它该称为“灵魂放逐史”或“精神流浪史”。在现实世界中,马勒沒有他真正可归属和认同的故乡;在上帝的国度中,又不是他真正可安身立命之处。于是他只有不断地追寻,而他所创作的乐曲,也就一一记录下这些心灵飘泊的过程。
《G大调第四交响曲》,正好是他第一阶段流浪史的一个暂时的休息站。在这首交响曲中,马勒透过儿童天真无邪的想像,描绘出天堂的美好生活。然而马勒不是莫扎特,他沒有莫扎特的赤子之心,当然无法以童稚率直的心情去享受天堂生活,因此乐曲中仍夹杂着死亡的恐惧与莫名的哀愁。
《第四交响曲》虽然是马勒交响乐作品中编制最小、结构最简单的一首,但在马勒深邃而浩翰的心灵大海中,仍然沉浮着无尽的乐思。
著名的马勒学者埃根·加登堡将马勒的第二、第三、第四这三首交响曲称为“魔号三部曲”,主要是因为这三首交响曲的歌词和主题旋律,部分是取材自“儿童魔号”民歌集。所以在探索《第四交响曲》的创作背景之前,首先要知道它的来源。
民歌集《儿童魔号》主要是普鲁士贵族艾克姆·冯阿宁和游吟诗人克莱门斯·布伦塔诺两人编辑出版的。由于他们都热爱传统的德国民谣,于是到乡间探访,由农夫、牧人和游吟诗人历代口传的记录中,搜集到500首以上的歌曲,并在1806年至1808年间分成 三集出版。
《儿童魔号》民歌集所描述的内容有中世纪的传说、三十年战争(1618~1648)和七年战争(1756~1763)中残酷、神怪和讽刺性的反映。歌曲中的主角不是在地狱里受罪的人,就是被神放逐的人,以及饥饿难耐的人和等待被枪决的人。其中对欲望、爱情、离别、黑夜、死亡、天国的描述,都使马勒激动不已。
正如马勒的学生、德国指挥家和钢琴家布鲁诺·瓦尔特所说:“当马勒读到《儿童魔号》的时候,他仿佛找到了自己的根。”
于是从1892年起,马勒在《儿童魔号》的500多首民歌中,选出了二十五首谱成音乐。《第四交响曲》终乐章的《天国生活》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严格地说,《第四交响曲》的终乐章是早在1892年便已经完成了。
当1895年,马勒在接近完成《第三交响曲》时,曾经考虑要将《天国生活》这首歌曲作为《第三交响曲》的终乐章,但是《第三交响曲》已有六个乐章,如果再增加篇幅,似乎太冗长。经过几番考虑,最后终于放弃。但却可以由当时他所用的标题:“小孩子所告诉我的”,掌握到《第四交响曲》的主要乐思。
1899年夏天马勒在奥地利南部麦尔尼格度假。他原来因为工作压力过大,产生了精神焦躁的毛病,内心急着想创作《第四交响曲》,但是心情却一直无法平静下来。所以在这一年夏天,他的创作进度缓慢,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成果。
当度假结束,他不得不赶回维也纳歌剧院工作。到了1900年夏天,马勒回到麦尔尼格的别墅,重新思考《第四交响曲》的创作。这时他乐思泉涌,下笔如神。在8月6日完成了整首交响曲的创作。
据马勒自称,其实他的潜意识已经辛勤创作了整整一年,到了假期不过是将脑中所存放的旋律谱写出来而已。如果此言不假,那么《第四交响曲》的这些优美的旋律,原是马勒隐晦深邃的心湖中所流泻出来的泉水。
如果《第三交响曲》所展现的是大自然生命的宏观,那么这首短小玲珑的《第四交响曲》,就是对天国的向往和对大地的质疑。
马勒学者保罗·贝克认为,马勒的《第四交响曲》是在描述“超升至极乐净土的旅途”,在这首乐曲之中,死亡则是以友善的面貌引领人们走入他的音乐天国。
专辑曲目:
01. I. Bedachtig. Nicht eilen
第一乐章: 深思地,但不要太赶 15:59
02. II In gema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第二乐章:很舒缓地移动,慢慢的 08:57
03. III.Ruhevoll
第三乐章:很平静地 19:01
04. IV. Sehr behaglich
第四乐章:很舒适的 09:40
弗里茨, 艺术家, 交响乐团, 英文名, 芝加哥
付费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