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弹射手》(Der Freischütz, J. 277) 开始创作于1819年,1821年在柏林首演成功,直至今日,它仍是在歌剧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歌剧脚本是韦伯的朋友金特根据德国作家阿佩尔的故事集里关于恶毒猎人的古代民间传说改写而成。作者认为这部作品是他唯一完整的歌剧作品。
歌剧的故事情节是:青年猎人马克斯在一次射击初赛中失败了,他正为第二天的决赛发愁,因为如果继续失利,按照猎人的风俗习惯,他就不可能同自己的恋人阿迦特成婚。
这时,一个已经将灵魂出卖给魔鬼的声名败落的猎人卡斯帕尔乘虚而入,他因为自己的死期将至而急于找个替身,便诱骗马克斯到鬼魂出没的狼谷炼制百发百中的弹。
决赛开始了,马克斯的目标是从花丛中飞起的一只小白鸽,殊不知这是阿迦特的化身。一声枪响白鸽落地,奇迹出现了,智慧与公正的隐士用法术将马克斯的枪口移向躲在树上的卡斯帕尔,存心害人的卡斯帕尔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马克斯和阿迦特终于得救。剧本反映了善良与爱情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主题。
在《魔弹射手》管弦乐序曲中,韦伯充分发挥了器乐的表现能力,把人们带入了神话般的境界。作品引子中的第一主题非常著名,由圆号吹出主旋律,呈现出大自然的幽静和谐的气氛,也体现了神话的色彩。
后来又出现了阴森的主题、马克斯的咏叹调和阿迦特形象的主题,最后在强有力而辉煌的音乐中结束。
《邀舞》(Aufforderung zum Tanz op.65, J. 260) 又称降D大调“华丽回旋曲”,作于1819年,原来是为他本人演奏而写的,后来由柏辽兹编配成管弦乐曲,使之名声大作。
这首著名的标题钢琴舞曲,是在正式音乐作品中采用圆舞曲最早的一例,韦伯用通俗易懂的音乐,描绘了绅士邀请女伴共舞和舞会中欢腾热烈的气氛,以及舞蹈结束时男女落座的情景。
由于它本身就具有一种华丽的技巧和管弦乐效果,所以曾两次被改编为管弦乐曲(1841年由H.柏辽兹,1896年由F.魏恩加特纳)。这种把生活风俗性内容和舞蹈音乐结合起来的写法,为后来浪漫派作家写作标题性的钢琴舞曲提供了范例。
乐曲开始先由大提琴奏出彬彬有礼、温和热情的旋律,仿佛是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士向女舞伴发出邀请,随后由单簧管奏出典雅轻松的旋律,表示女舞伴羞答答地表示了拒绝,这样的对话经过几次之后,女方终于点头同意。
随后是欢乐的舞蹈场面,先是全乐队奏出情绪轩昂的圆舞曲,极快板,音乐粗犷而雄壮,紧接着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典雅和谐的旋律。经过一段飘逸的独奏舞曲之后,音乐描绘了急速的而又令人眼花缭乱的舞蹈场面,舞会达到了高潮。
随后,一切全都安静下来,舞蹈结束了,接着就是尾声,这是开头一段的简略重复,表明在兴尽舞歇之际,这对青年男女殷切地相互致意。
《三个品托》(Die Drei Pintos, J. Anh.5) 是在韦伯过世60多年后,他的孙子向马勒(Gustav Mahler)呈示一份他祖父留下来的完全残缺不全的喜歌剧手稿,希望马勒能据以将之续完,马勒接下了这个挑战,经过反复研究这些手稿之后,感到兴趣与日倍增,再经过半年对这部歌剧进行修订、编写,于1888年在莱比锡成功地指挥了这出歌剧的首演,自此以后这部作品演遍了德国。
后来马勒在维也纳也再将之搬演,同样受欢迎。由于这出歌剧的首演异常成功,带携了马勒也声名大噪,并使他获得了一个固定收入的职位——他被贝尼兹基男爵(Baron Fanz Von Banicoky)聘为布达佩斯歌剧院的音乐总指挥,任期十年。贝尼兹看重马勒,希望通过马勒之能来挽救日益枯萎的布达佩斯歌剧院。
《奥伯龙》(Oberon, J. 306) 是韦伯最后一部歌剧。创作于1826年,同年韦伯过世,从此这部作品石沉大海。该剧的脚本是当时一位无足轻重的小诗人J.P.普兰切创作的英语剧本。
剧中描写众仙之王奥伯龙和仙后蒂塔尼娅争吵后,找到一个获罪的骑士到东方经历了种种荒诞的冒险和爱情纠葛,最后骑士和他的情人在魔法号角下脱险,奥伯龙和仙后和好如初,骑士也被赦免,双双爱情大团圆。这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传奇,在伦敦上演时受到欢迎。歌剧的结构松散,音乐缺乏内在的统一和连贯性,更像一部戏剧配乐。
但是序曲写得概括、生动,继承了《魔弹射手》和《欧丽安特》(Euryanthe J. 291)的传统,是音乐会上经常上演的曲目。
韦伯选用德国民间故事,且采用新鲜的音乐语言,建立了与内容相适应的表现手法,集民族特征与浪漫主义色彩于歌剧之中,把德国的歌剧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艺术风格直接影响之后的欧洲歌剧。
可以说,韦伯的天才所获得的充分的收获并不只在他自己的歌剧作品里,而在瓦格纳的歌剧和乐剧里。作为德国歌剧的开山鼻祖,此前他继承的是莫扎特和贝多芬歌剧创作的传统,韦伯是浪漫派的建立者,在他之后瓦格纳把这一派发展到了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