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 0
音乐币 67796
贡献 24338
Front_副本_副本.jpg (105.55 KB, 下载次数: 47)
下载附件
2015-10-5 15:52 上传
Back_副本.jpg (64.63 KB, 下载次数: 53)
下载附件
2015-10-5 15:54 上传
专辑:《赫鲁维格:巴赫四首短篇弥撒_三圣颂》Collegium Vocale Gent [Virgin](flac整轨)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Missae: BWV233~236
Sanctus:BWV238
Agnes Mello 女高音
Gerard Lesne 男高音
Christoph Pregadien男高音
Peter Kooy 低音歌唱家
根特声学协会合唱团及管弦乐团
Philippe Herreweghe指挥
拉丁语弥撒在其深远的的历史中有着风格各迥的作品,从早期的简洁的圣咏到贝多芬不朽的宏篇巨作等。然而在巴赫所处路德宗兴起的时代,有些弥撒尤为特别,不是像传统弥撒具有完整五部分,而是趋于简化仅保留垂怜经、荣耀经两部,亦可称为路德派弥撒。
于是在新教仪式中更多体现了本地特色,德语的比重显著提高。而拉丁文仍允许保留,譬如莱比锡的大学城就形成德文与拉丁文经文并用的局面。在重大的宗教节日之时,教堂常演奏配以人声和乐器难度极高的曲目。
巴赫在莱比锡虽然改编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但是同样写自己的乐曲。五首存世的弥撒,其中一首按传统仍保留五部分的,就是最早期同样也是最著名的B小调弥撒,还有收录于CD的其余四部短篇作品。这四首大致完成于1730年代末,均有相同的六乐章结构:首先是一节垂怜经,继之是分为五部分的荣耀经。
相比B小调弥撒,这四部短篇弥撒略显”粗拙”,均改编自作曲家的康塔塔。主要缘于巴赫受节日时间的限制,只好在仓促间改编个人的德语康塔塔,努力使这些旋律素材适用于固定的拉丁经文。四首短篇弥撒主要以其中的合唱、咏叹调来进行创作:179、79号康塔塔反复回响于A大调、G大调弥撒中;102、187号康塔塔则应用在F、G大调弥撒中。
虽然这些作品出于匆促之际,但毋庸置疑巴赫的四部短篇可誉为一种更为伟大的圣乐体裁。每部特色在于各自独特的器乐伴奏:A大调弥撒伴以弦乐和空灵的长笛;G大调,G小调弥撒各出现一对双簧管;F大调弥撒中不仅有双簧管,而且有巴松,法国号的演奏。在每部作品中,创意都凝聚在巴赫非凡的创作和重新整理之中。譬如垂怜经、荣耀经中独唱家与合唱队呈现的强烈对比,独奏乐器所加强的表现力等等。
拉丁经文三圣颂同样经常莱比锡的大教堂演唱,归于巴赫名下的三圣颂有六首,然而一般认为是巴赫原创的仅有两首:一是首演于1724年的作品232D大调三圣颂,尔后被巴赫归并入B小调弥撒;另一首更为质朴的则收录在CD中。
统观巴赫一生,他的弥撒作品享尽时人称颂,然而现世所听版本已非曲作的原貌。但是指挥家菲利浦 赫鲁维格仍怀着虔敬,经过妥善审慎的修订和大量工作,努力为听者复原巴赫弥撒的本真声音。
链接:
付费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