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长老
音符 0
音乐币 47794
贡献 10301
thumb.jpg (37.04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2016-11-30 08:34 上传
thumb.jpg (27.2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2016-11-30 08:34 上传
thumb.jpg (138.52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2016-11-30 08:34 上传
专辑英文名:J.S Bach : Sonatas & Partitas
专辑中文名: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
艺 术 家:Isabelle Faust
古典类型:全集作品
小 提 琴:伊莎贝儿·佛丝特
唱片公司:Harmonia Mundi 乐满地(法国)
条码编码:0794881943821
商品编号:HMC902059
版 本:24bits 96KHz
发行时间:2010-11-05
地 区:美国
语 言:英语
资源格式:FLAC
专辑介绍:
1997年即以巴托克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复刻版HMG508334.35)拿下当年度留声机大奖的最佳新人,十年多的时光过去,无数的乐迷依旧为她迷人的丰采吸引,一同见证她一步一步往更高峰的音乐之路迈进继获得2010年留声机杂志大奖最佳室内乐专辑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HMC902025/27)之后,再度让人引颈期盼的巴赫,终于登场。
在巴赫的时代,写给特定乐器的独奏曲目尚未蔚为风潮,然而他的奏鸣曲和组曲却以富有挑战性的技巧与丰沛的创造力,奠定了永恒不朽的地位。佛斯特目前所演奏乐器,是史特拉底瓦裏于1704年所作,素有「睡美人」之称的名琴,由德国巴登符腾堡邦银行所出借使用。
「任何阅览过巴赫为无伴奏小提琴的奏鸣曲与组曲手稿的人,面对眼前手法的巧妙与完美隻能感到惊叹。贯穿其中的一笔一划,宛若圣殿般的综合艺术,巧妙的将支柱、装饰与庄严三者构成一体,引领吾辈朝圣。巴赫的笔迹以鲜明的脉动展示何谓壮阔与坚毅。眼下所见仅有和谐与均衡。」伊莎蓓尔.佛斯特
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无疑是西方小提琴音乐的巅峰。这一作品在演奏与作曲技巧上都设立了全新的标準,几个世纪以来也未曾被取代。尽管在十八世纪,人们对于它在艺术领域的重要性众说纷纭,但它非凡的自然特质在当时就已被认同。
对于巴赫的第二个儿子、卡尔·菲利普·艾曼纽来说,这些作品代表他父亲在弦乐器惯用处理技巧上的渊博知识,是第一手也是最重要的一份资料,因此也使其成为今后研究的独特素材:“(巴赫)深知如何发挥出所有弦乐器的极限,他的无伴奏小提琴及大提琴作品都能证实这一点。曾经有一位伟大的小提琴家告诉我,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提琴家是最为美妙的事,而无伴奏小提琴曲目则是每一位小提琴学生最好的练习材料”。
另一方面,巴赫的学生肯柏格强调这一作品的成就乃是在于其作曲技巧。在他的专著《纯粹写作的艺术》的第一部分中,对于二、三部赋格曲作了说明之后,肯伯格继续探讨了无伴奏的器乐作品:“ 即使隻是写作一小段没有任何伴奏的和谐乐句已经很困难,还要加上一个声部且不出错更是难上加难。而且另加的声部很可能毫无乐感且杂乱无章。然而我们却拥有巴赫依照此样式所写的无伴奏小提琴及大提琴作品各六首。”
在此过程中,巴赫给自己设定的最大障碍乃是如何以一把隻能演奏出有限和弦或复调的乐器,在不做出任何可察觉让步的情况下,实现他乐句中完整的和声及复调之丰富性,由此将杂音减少到极限。这一点后来也由赖夏特进一步证实:巴赫对于无伴奏小提琴作品的精通完美体现出他凭借极限的自由与自信、在他给自己设定的锁链中行动自如的高超能力。
在巴赫之前,已有几位作曲家研究过无伴奏的器乐作品,然而他们更深层的作曲潜力远远未被发掘。维索夫的独奏组曲大概可说是一个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例子。这位杰出的小提琴家于1674到1697年间在德累斯顿皇室乐团任职,1699年之后的生命便以音乐家身份贡献给魏玛皇室,年轻的巴赫在那裏任职的第一段时期(1703)应曾与他相识。
维索夫在1682年就已自费出版了一套现已遗失的名为《第一套为无伴奏小提琴所作、采用最新风格并同时使用二、三或四弦演奏的十二首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基格舞曲》,而后他在1696年又出版了一套现存两份副本的六支舞曲。尽管维索夫的作品基本与巴赫的风格迥异,但是他们的两部作品都致力于将无伴奏小提琴作品中的复调演奏与“纯粹写作”的规则结合起来,最终将这类作品提升到顶尖的艺术高度。
但是维索夫在可察觉的程度上减弱了和声的复杂度与音符的魅力,从而实现了这一目的。然而巴赫之所以能够战胜独奏乐器的最大挑战、更使其伟大的管风琴与键盘乐作品包含丰富的和声。大概是因为,在此处,和声不仅仅是由演奏者发出,更是由专心致志的聆听者于其内在的想象中激发而来。考虑到这一点,斯比塔在介绍第二首帕蒂塔的恰空中引用到的这句“精神对抗物质的胜利”,同时也可说是对这整部不朽作品的由衷赞叹。
根据手稿副本扉页上的日期可知,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完成于1720年,此时巴赫的生活中发生了两个重大事件,即是他第一任妻子玛莉亚·芭芭拉的死,以及在汉堡雅各布教堂申请管风琴师职位的失败。
通常普遍认为“小无”是由这些人生拐点造就而作的,但这并没有什麽确实的资料证据作理论支撑。事实上,我们甚至不能确定巴赫是否在他妻子去世之前(1720年7月上旬)完成了这一作品的写作,可以确定的仅仅是用来签名的纸张来自波西米亚的圣约阿希姆斯塔尔,并且巴赫显然无法在他逗留于卡尔斯巴德(大概在1720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之前拿到这种纸张。然而不管事实如何,我们对于巴赫作为一个个体的贫乏了解远远无法通过对评鉴演奏而忽略音乐史上的发现来获得拓展。
任何肤浅的传记性探索都无法真正接近巴赫的音乐。关于这一作品由来的具体情况与究竟它是为谁所作的信息同样贫乏。
有传言认为它是为德累斯顿乐团小提琴首席皮森泰尔所作,他在1710年就已经与巴赫相识;然而,暂且不谈这一作品是否为他而作,我们甚至连他是否知道这一作品都无法确认。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手稿上“小无”被称作“第一册”,这就揭示出巴赫意图为其他乐器写作相似作品的计划,例如被认为是“第二册”的大提琴组曲(编号1007-12),而唯一一首长笛帕蒂塔(编号1013)可能就是“第三册”的一部分,然而大概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巴赫想要将这套小提琴作品转作为一个更大的创作计划的清晰意图并不能排除将其献给某一位特定演奏者的可能,但这也确实地体现出这一疑问的重要性。同样的,我们也不能确定其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作品是否早在1720年以前就已完成,如此一来,1720年就隻不过是巴赫将它们收集整理在一本手稿中的时间。
有人推测巴赫在魏玛任职的早期(1714年以前)可能就已经有过一本手稿,但单从音乐上的理由来说,这一作品也并不大可能写作于1720年以前。因为其中的小提琴演奏技巧远远成熟于巴赫在魏玛时所写的作品,甚至也堪比第一与第四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第66a康塔塔“天堂筹建光荣和幸福的国”中的小提琴声部。这些章节所占的比重之大,以及其中所要求的演奏技术之高,也都是我们更多地将它联系在科腾而不是魏玛时期作品上的原因。
总结起来:在大量的未解之谜面前,由手稿乐谱以规整形式所传达出的音乐文本,才是理解这一作品的唯一途径。
专辑曲目:
Partita II BWV 1004 in D minor
01. I. Allemanda 05'36
02. II. Corrente 02'30
03. III. Sarabanda 04'22
04. IV. Giga 03'34
05. V. Ciaccona 12'26
Sonata III BWV 1005 in C major
06. I. Adagio 04'43
07. II. Fuga 09'46
08. III. Largo 02'54
09. IV. Allegro assai 04'35
Partita III BWV 1006 in E major
10. I. Preludio 03'39
11. II. Loure 03'39
12. III. Gavotte en Rondeau 03'08
13. IV. Menuet I - V. Menuet II 04'48
14. VI. Bouree 01'18
15. VII. Gigue 01'34
睡美人, 伊莎贝儿, 贝多芬, 英文名, 小提琴, 伊莎贝儿, 伊莎贝儿, 伊莎贝儿, 伊莎贝儿, 伊莎贝儿
付费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