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 音符
- 7297
- 音乐币
- 110432
- 贡献
- 2211
|
简介:
中音萨克斯手Lee Konitz(生于1927年)的旋律风格近似Tristano,其器乐演奏技巧也如Tristano一般高超。 Lee Konitz的音色有别于其前辈乐手Benny Carter或Johnny Hodges的华丽光鲜,亦不同于其同辈Charlie Parker的悲喜交织,更多让人忆起Lester Young的冲淡、轻盈、颤音悠缓的演奏风格。 有一点不得不提,在那个年轻中音萨克司手几乎人人都在模仿Charlie Parker的音色以至节奏旋律观念的年代,Lee Konitz是为数不多坚持继承和发展Tristano开辟的另一现代爵士风格的乐手之一。Charlie Parker的风格对其影响甚微,Lee Konitz的演奏特色源自于Tristano的钢琴风格。换句话说,Tristano与同时期波普钢琴手们的演奏风格迥然不同。首先,他不以波普的方式“摇摆”,波普风格的摇摆多运用“拖拍”的手法,而Tristano倾向于“抢拍”,赶在节奏之前,并且与Parker和Gillespie相比,较少运用切分节奏;其次,Tristano的节奏没有波普那样变化多样;再次,其即兴旋律的构成以“长串长串不间歇的八分音符”为特色,因此,他音乐中的摇摆感比波普听上去更为“紧”(我们可以对照听一下SCCJ收录的Tristano作品“Crosscurrent”以及SCCJ修订版中收录的其作品“Subconscious Lee”)。 上世纪五十年代期间,Lee Konitz影响了一批中音萨克司手。尽管他长期生活在纽约,但其影响最大的地域当属加州。西海岸中音萨克司手Bud Shank和Lennie Niehaus兼收并蓄了Konitz和Parker的风格,自成一系;Art Pepper融合了Konitz、次中音萨克司手Zoot Sims、Parker三家所长将西海岸中音萨克司风格发挥到极至。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尤其是1954年之后,Konitz的演奏风格逐渐开始起变化,而且持续贯穿整个七十年代。他原前如Tristano般饱满紧实的旋律开始松散起来,音色与速度方面的个人特色也消失了;在演奏中经常运用休止,这使得原本就复杂的节奏更为多样;时不时,他的演奏还会有些布鲁斯的味道。 除了与Tristano的合作录音,Konitz最出色的演奏可以在1949-1950年Miles Davis的《Birth of the Cool》系列录音、1953年Lee Konitz-Gerry Mulligan-Chet Baker的合作唱片《Konitz Meets Mulligan》以及1947年和Claude Thornhill合作的唱片中找到。
曲目:
01-Karey's Trance.dsf
02-Foolin' Myself.dsf
03-Sound-Lee.dsf
04-Two Voice Invention No. 1, Allegro (After J.S. Bach, BWV 772).dsf
05-Two Not One.dsf
06-Darn That Dream.dsf
07-317 East 32nd Street.dsf
08-Two Voice Invention No. 13, Allegro tranquillo (After J.S. Bach, BWV 784).dsf
试听:
VIP用户可直接查看以下付费内容,报错点这里
付费主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