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543|回复: 4

[基本常识]音响入门ABC——和“软件”有关的问题

[复制链接]

30

主题

1

回帖

42

积分

注册会员

音符
0
音乐币
70
贡献
33
发表于 2020-2-5 16: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响发烧友有时候把器材称为“硬件”,把音乐载体称为“软件”。既爱好器材、也喜欢音乐的烧友,则称为“软硬兼施”。记得我刚开始发烧的时候,也就是hi-fi在国内刚刚开始兴旺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有一部分发烧友喜欢听打雷、扫玻璃之类的“试音碟”,然后这种不听音乐、常听打雷开枪开炮的行为,受到了一定的嘲讽。不过多年过去了,现在国内发烧友的总体音乐素养还是大大提高了的,很多老烧同时也是音乐方面的行家、唱片方面的行家。应该说,“软硬兼施”的发烧友还是很多的。

所谓“音乐载体”,在西方世界,大致的发展顺序是这样的:最早是爱迪生时代的腊筒,后来是伯利纳(Berliner)发明的唱盘,78转的快转唱片,33转的慢转唱片(LP),家用磁带,CD唱片。这里只说家用的音乐载体,也就是音乐制品出版时的载体。还有些载体是专业上用的,从未进入家用,比如大开盘磁带、DAT数码磁带,虽然也有极少数的发烧友在玩,但就不提了。还存在过一些短命的音乐载体,比如Philips曾大力推广的数码磁带DCC,最后宣告失败了。索尼的MD小型光盘,最后也失败了。

立体声录音是在慢转唱片阶段出现并普及的,之前的78转快转唱片,全部是单声道,而且每张只能容纳几分钟的音乐,非常不便。可以说立体声慢转唱片的普及,使得hi-fi工业开始兴旺起来。60-80年代,是所谓“模拟时代”,磁带、LP黑胶唱片,是这个时代的主角,80年代开始,进入了数码音频时代,CD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性音乐载体。

注意一下, 实物性质的音乐媒体,到CD为止,就没有更新了。sacd虽然技术规格更高,但诞生至今不温不火,未来也不可能有大发展了。它也只是CD的一种更高规格的变种产品而已。从2000年开始,CD唱片的销量就在全球呈现下降态势,而且是加速度的,所以不难预见CD碟是最后一代的实物音乐载体,将来不会再有一个实物型的音乐载体来取代它了。现在已经是流媒体的天下,iTunes下载、Spotify等云端音乐付费欣赏,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国内,绝大多数普通乐迷也都在利用网络、QQ音乐等欣赏和分享音乐了,买实物CD的很少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音响发烧友”这个族群里,买实物CD的仍不少,每次音响展,不论是国内的还是香港的,唱片公司的柜台前都是人头攒动,说明实物唱片对发烧友仍有吸引力。但如果跑到中图公司的门店或书店的唱片柜台去看,肯定是门可罗雀了。这个观察说明CD唱片、LP黑胶等实物音乐载体现在主要就靠发烧友了,对普通音乐爱好者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了。

国内音响发烧的主流音乐载体,和西方的情况是有些不同的。LP慢转唱片的黄金时代,也就是50-70年代,国内能称得上音响发烧友的,极少。80年代国内开始盛行音响发烧时,磁带成为主力,所以大多数国内早期的烧友开始发烧的时候听的是磁带,玩LP的远不如听磁带的多。80年代末,CD进入迅速上升的时期,CD机、CD碟迅速进入市场,发烧友作为对音质对敏感、最有追求的一个族群,自然是最早开始进入CD时代的。从80年代末开始到21世纪来临,可以说这是CD的黄金10年。当然到目前,CD虽然销量每年在跌,但很多发烧友还是愿意买CD、听CD,每年大量的新音乐专辑仍是以CD的形式发售的。CD碟带来的实物感觉是流媒体无法替代的。播放CD的仪式感,CD收藏的图书馆藏似的感觉,也是流媒体无法取代的。所以对于国内发烧友、特别是老发烧友来说,CD机、CD碟,是最重要的实物音乐载体。当然近年来,开始陆续有发烧友甩卖掉CD碟(抓轨保存之后),进入流媒体发烧时期。

关于CD碟,有几个初烧应该掌握的地方,我这里列举阐述一下:

1、CD碟的头版和再版问题。一般而言,头版CD,也就是某个录音第一次以CD形式推出,往往是最贵的(高价版),也是装帧制作最好的。从唱片编号的后缀或字母也可以辨别出是否头版,比如环球公司的品牌,Decca、DG等,头版CD往往编号后缀是字母H,代表高价版。EMI的唱片则以打头字母CDC代表高价版。一个录音在高价版发行过后,过一定时间,很可能就归入中价版再版了,此时价格会降一些,装帧也可能不那么考究。再后来,就有可能在廉价版里发行了。廉价版CD往往说明册都简化掉了,变成一页纸,制作成本能缩就缩了,印刷质量也可能下降。

因此注意一个录音可能被唱片公司前后出版好多次。头版一般只有一次,但后来的各种各样的再版,理论上可有无数次,特别是一些大热门类型的录音。再版唱片往往都是根据某一主题来凑内容的,有的根据作曲家、有的根据演奏家、有的根据音乐风格、音乐主题,等等等等。近年来,各类环保装的“包子碟”盛行,绝大多数的包子碟是怀旧类型的,也就是说把以前早已发行过、甚至再版了数次的录音,再以某种名目出一次。

作为一个总的原则,请记住:头版碟、高价版,是制作最精美的,也是最有收藏价值的。一个录音的“头版”一般只有一次,但再版会有多次甚至无数次。一个录音还可以转给其他唱片公司再版,而有一些唱片公司专事再版其他品牌的、已经绝版的录音。还有一些发烧友追求头版、老版,是由于他们认为老版碟的声音更好。在2手市场上,凡是“无ifpi码”的老版碟、满银圈、半银圈CD,价格都会明显高于现在的新版。

2、DDD和ADD。这个问题很简单,但经常有初烧问起,唱片封地标出的DDD、ADD、AAD,是什么意思呀?D代表Digital,即数码、数字式,A代表Analog,即模拟。我们是否还记得解码器的英文“DAC”?这里的D就是数字、A就是模拟,C是指“转换”(Conversion),DAC就是从数字转换为模拟的过程和设备。还有一种产品叫ADC,就是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和设备。我们如果要把模拟式的音乐载体磁带或黑胶唱片转为数字音轨,就必须使用ADC设备。

在唱片封底的三字母标识里,第一个字母指录音方式,第二个字母指混音方式,第三个字母指出版方式。显然第三个字母对于CD来说一定是D,CD本就是数字音频的载体嘛。第一个字母如果是D,说明原始录音是一个数字录音,是采用数字录音机录的(录在DAT或硬盘上)。记住数字录音是1980年代开始才有的,而且在1980年代以后的录音,绝大多数都是数字方式了。第一个字母如果是A,说明是一个模拟式的录音,也就是采用模拟录音机录的(录在专业开盘磁带上)。1980年之前的录音一般都是模拟设备录的,所以出版CD时都是ADD或AAD。

那么中间这个字母呢?说明的是混音的方式,也就是录音在编辑制作的时候,用的是模拟母带(磁带)、在模拟设备上做的,还是数码母带、在数码设备上做的。这两种方式有区别吗?有的。模拟磁带做混音的话,每一次的编辑和复制,都会带来一点儿的底噪和失真,如果复制很多次,底噪会清晰可闻,但数字母带复制N次都不会增加底噪,所以声音是特别干净的,“信噪比”特别高。然而也有发烧友喜欢模拟方式混音的录音,觉得它的声音更柔和耐听。不过留心一下的话会发觉,AAD的CD,一般都是早期出版的CD碟,而近年来的碟,几乎全部都是ADD了。有些碟我们可以找到AAD和ADD两种不同版本,它们的声音会存在差异。DAD有吗?也就是数字方式录音,却转回模拟方式编辑,最后再转回数字音频、出版CD的?据说有,但属于奇葩,不必去关心。

3、关于“XXCD”的问题。留心一下,市场上有一些在CD前冠名的碟片。有HDCD、XRCD、HQCD、Blu-rayCD、SHM-CD,等等。一些初烧会把它们和SACD混起来。提醒大家,这些XXCD里面,唯一不同的,是SACD。SACD是规格显著高于CD的、超高音质的、也是目前技术规格最高的碟片类音乐载体。除了SACD外,其他的所有XXCD,技术规格都是一样的,都是常规的CD。常规的CD是什么含义?就是说,都是采用PCM编码方式、16比特、44100赫兹取样频率的数码音频载体。PCM是什么意思?是“脉冲编码调制”的缩写形式,是一种最主流的数码音频格式。有兴趣了解更多的可以去求教wiki或百度百科之类。目前的数码音频格式就两种:PCM和DSD。CD是采用PCM格式的,SACD则采用DSD格式。DSD这个词是否也觉得很耳熟?这个以后慢慢说。

那些XXCD,既然都是CD的技术规格,那到底是些什么含义呢?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指制作过程中采用了特别的处理或标准,HDCD和XRCD就是此类,另外一种是指碟片采用了特殊的、有别于常规的材质。HQCD、Blu-specCD、SHM-CD属于这种。为什么要用特殊的材质?因为不同的镀层和碟片材质确实会影响声音。特别是会影响激光的反射率,影响激光头读取碟面数据的精确性。这个做法的极致是几千元人民币一张的“玻璃CD”。玻璃CD采用的可不是普通的玻璃,而是制作高档相机镜头的玻璃!所以价格很贵,而且生产过程不是一批批压制的,而是单张刻录,一张一张地低倍速刻录出来,很耗时、也因此很贵。玻璃CD我听过,声音确实好得令人震惊,也说明了CD碟的材质会对声音有多大的影响力。著名录音师李小沛曾经说过,他们作为录音师,非常清楚他们所听到的母带,和最终的CD成品,声音上还是有明显差距的——母带的声音更沉稳,而CD碟的声音就偏薄和发飘了(他的原话)。但玻璃CD的声音他认为是高度接近母带的。虽然舍得花几千元去买玻璃CD的人非常非常少,即便有买的还是把它作为藏品居多,但这种产品本身最好地说明了CD材质对声音的影响。数据是完全一样,规格仍是CD的规格,而就是碟片材质的不同!如果能把玻璃CD的材质运用到SACD上,做出“玻璃SACD”,那会是历史上音质最佳的碟片载体。

最后让我们记住,XXCD这些名字都是商业化的名字,是企业随便可以起的,只要市场能接受。也许今后还会出现更多的XXCD式的名字,大家愿意尝试就可以试试,觉得声音好,就可以记记,觉得没啥特殊的话,就不必管它。反正都是CD!只有SACD是不同的,是技术规格上完全凌驾于CD之上的东西。

4、以前有一度刻录碟很流行,不少发烧友买空白的CD-R去刻录原版CD的音轨,作为一个原版CD的“摹本”来收藏和欣赏。近年来玩CD-R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接近绝迹了。关于刻录碟,需要记住的是,首先它的音质肯定是不如原版碟的,虽然其包含的“数据”和原版CD完全相同。其中的机理我以前解释过,主要是刻录碟和原版CD碟的记录数据的方式不同,原版CD是通过表面的坑来记载二进制数据的(激光照射到平面和坑的时候反射回的光束完全不同造成两种对比状态),而刻录碟表面是平的,没有坑,通过特殊的加热后会改变反射率的染料,来表示出两种不同的状态,从而记录二进制数据。为什么原版CD和CD-R的声音不同?最可能的解释就是原版CD的数据记录方式,使得光头读取数据更为容易、轻松,工作状态更佳,而读取CD-R的数据,虽然同样可以读,不会读错,但光头的工作状态就有差异。实际听感是CD-R的声音会比较薄,缺一点厚度,也比较容易亮,在好的系统上差别很明显。

当然不同的空白CD-R、不同的刻录机,都会影响刻录碟的音质。这都是有发烧友成熟的经验的事情,有烧友专门研究这些,哪些CD-R声音好、哪些刻录机效果好,都有圈内的定评。特别是刻录机,在烧碟的过程中,事实上一定会产生误差,这种微小的误差一般不足以引起误码,但会带来读碟时的时基误差(jitter),从而影响重播的声音。有些追求极致的发烧友用很好的供电来伺候刻录机,在家庭用电干扰最小的深夜时进行刻录,就是为了尽量将这种刻录误差最小化。但不管这么折腾,CD-R始终会比原版CD差一点。这是我前面提过的它们完全不同的数据记录方式造成的。

无论如何,现在还玩刻录碟的发烧友极少了,绝大多数烧友都直接用电脑或流媒体播放器来播放音轨,而不是把音轨烧录到CD-R上。CD-R这个概念,对于发烧友来说,可以写入历史书了。   


下面说说“流媒体”。发烧友们所欣赏的流媒体音乐,不外乎这么三大种类:未经过压缩的原始音频格式wav和aiff,无损压缩的音频格式flac、applelossless、ape等,有损压缩的mp3、aac等。以上三类音轨格式都是PCM编码的数字音轨,此外近年来还有一些DSD编码的数字音轨。音轨的来源包括:原版CD抓轨、唱片公司官方发布和提供下载(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多)、iTunes等发布和下载、爱好者从黑胶唱片和磁带等模拟载体上转录而来、爱好者间的共享等等。DSD格式的音频基本都是爱好者自行从SACD上抓取的。在国外,要通过正规渠道获得音轨,是必须付费的,不管是iTunes、Spotify还是从唱片公司网站购买下载。但在国内,大家都知道绝大多数的音轨是免费的,是通过论坛、网站、BT等方式共享的。淘宝上有一些贩子大量贩卖音轨,价格低廉,花一点点钱就可以买到一个装满音轨的大硬盘。也就是说国内获得音轨的代价非常低,远远低于购买CD。当然音轨是不可能带来CD碟那种实物感受的,但如果只要求听,那是一样的。   

流媒体音轨和CD碟比较,可以有技术规格上的优势。有一种常见的称呼是“母带级别”或者叫“高清音轨”或者叫“高码率音轨”,指的就是规格高于CD的音轨。CD的规格是什么?前面提过,是16比特、44100Hz取样频率(简称16/44),这样的技术规格可以带来20-20000赫兹的频响、96分贝左右的动态范围。但是,数码母带的规格,也就是说现行数码录音机的技术规格,大多数是24比特、96000赫兹的(简称24/96),高于CD的规格。因此,CD其实是一个经过压缩的制品——原始数码录音机录下来的24/96的音频信号,在24/96规格上进行混音和编辑,制作完成之后,要经过数字化的压缩,也就是downsample,变成16/44的规格,这样才能制成CD碟。这个downsample的过程有点儿象我们用Photoshop或者ACDSee来压缩图片。当然,CD的16/44的规格已经足够好了,这是CD音质的技术保证。但是,原始数码母带,24/96的那种,确实声音更好。因此,发烧友通常把技术规格高于CD的音轨,比如24/88、24/96甚至24/192的音轨,称为“母带级高清音轨”。由于目前业界普遍采用的母带规格是24/96,所以24/96的音轨最多,24/192的也有但为数较少。有个别的母带音轨是32比特/384000赫兹取样频率的,这是目前的极限了,达到这样规格的数字录音机和调音台极其稀少。

要注意的是网上有很多号称32比特的高码率母带音轨,其实是假的,也就是说这个原始录音本身根本不是32比特的,而是24比特甚至16比特的,然后通过算法转换为32比特。这就没有意思的,听感上也不会好。让我们记住一个事实:绝大多数的录音设备仍是24比特的,所以不可能有很多32比特的音轨存在。高于32比特的更不可能,没有这样的设备。

从重放角度看,高码率音轨的播放难度只有更高,对播放设备的要求更高,所以很多播放设备(解码器、播放器等)放出来音质并不如人意。最常见的问题是声音容易偏薄、偏亮、偏解析而欠缺饱满和厚度。在不少系统上,还不如播放CD规格的16/44来得好听!所以高码率音轨未必一定好听,但它文件更大、占用的存储空间更多,那是肯定的。同时我们要知道,绝大多数的音乐资源,只有CD规格的音轨(可以简单地通过CD抓轨获得),没有高码率音轨可以获得。目前获得高码率音轨的来源是:少数发烧唱片公司官方发布、爱好者自行抓黑胶唱片。在后者情况下,音轨的质量还取决于抓取时所用的设备好坏。SACD碟通过特殊方式也可以抓取到高码率的音轨,但那是DSD格式的,并非PCM格式,所以只有少数解码器和播放器支持播放。总结为一句话就是:目前高码率音轨的音乐资源还是很少的,绝大多数的音乐,我们无法搞到高码率音轨。所以16/44的规格,也就是CDQuality的音轨,仍是绝对的主流。有些发烧友痴迷于高码率音乐,那么他的音乐欣赏就必然是很狭隘的。

温馨提示

记得善用社区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想要的资源;论坛站内搜索

如果你有什么需要的资源可以去资源求档发帖,求助社区的网友,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你回复哦;资源求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1

回帖

878

积分

中级会员

音符
0
音乐币
194
贡献
190
发表于 2021-8-23 07: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路过打酱油的

温馨提示

记得善用社区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想要的资源;论坛站内搜索

如果你有什么需要的资源可以去资源求档发帖,求助社区的网友,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你回复哦;资源求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93

回帖

111

积分

初级会员

音符
0
音乐币
51
贡献
82
发表于 2021-10-29 12:49: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学习并收藏了

温馨提示

记得善用社区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想要的资源;论坛站内搜索

如果你有什么需要的资源可以去资源求档发帖,求助社区的网友,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你回复哦;资源求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837

回帖

880

积分

中级会员

音符
0
音乐币
2
贡献
623
发表于 2022-1-30 10: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看到的内容相同。题目不一样。

温馨提示

记得善用社区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想要的资源;论坛站内搜索

如果你有什么需要的资源可以去资源求档发帖,求助社区的网友,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你回复哦;资源求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音符
0
音乐币
885
贡献
107
发表于 2023-12-2 14: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我是路过打酱油的,但此文确实说了些东西,值得认真看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捌零 ( 反馈邮箱:admin@ptcd.net )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1 17:01 , Processed in 0.066214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