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出生于柏林的一个土木工程师家庭,在奥地利的格拉兹长大成人。10岁开始学习大提琴,后入维也纳音乐学院深造。1951年毕业后,进入著名的维也纳交响乐团任大提琴手约17年之久。他在早年求学期间,便立志古乐研究,开始学习古乐器演奏,并在许多音乐会上演奏古大提琴。1953年与小提琴家爱丽丝在格拉茨喜结良缘后,夫妻二人于同年一起创建了维也纳音乐中心,并成立维也纳古乐合奏团(Concentus Musicus Wien),常年演出13-18世纪的音乐作品,成为复活古乐运动的开路先锋。由开创之初的惨淡经营、举步维艰,直到十年后的1963年开始灌录第一张唱片专辑《曼海姆宫廷音乐》初露锋芒,逐渐在国际音乐界掀起了影响深远的“古乐运动”。他于1969年起正式辞去了维也纳交响乐团的工作,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古乐研究与演出活动。1972年到1993年期间担任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教授,专攻古乐器演奏法理论。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哈农库特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大歌剧院的舞台上,其中包括米兰、苏黎世、阿姆斯特丹、汉堡、法兰克福、维也纳等城市的著名歌剧院,指挥演出了从蒙特威尔第到威尔第的众多歌剧作品。他还活跃在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厅的舞台上,与欧洲所有著名的交响乐团都有过成功的合作,其中包括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欧洲室内乐团等。他与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家都有着经常性的合作,其中包括钢琴家阿格里奇、小提琴家吉顿·克莱默、歌唱家托马斯·汉普顿、巴托莉等。他指挥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包括在苏黎世歌剧院指挥的歌剧作品、与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RCO)合作的莫扎特、海顿、舒伯特的作品以及与欧洲室内乐团合作的贝多芬交响乐全集。哈农库特在恢复巴洛克时期的歌剧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自1970年以来,他开始频繁出现在世界各大歌剧院舞台,如米兰、苏黎世、阿姆斯特丹、汉堡、法兰克福、维也纳等城市的著名歌剧院,指挥并演出了从蒙特威尔第到朱塞佩·威尔第的众多歌剧作品。他按新版本排练了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尤利乌斯返国》、《波佩阿的加冕》、《奥菲欧》,并灌录唱片。后又与苏黎世歌剧院合作重新演绎排练了以上三剧,并先后在维也纳、爱丁堡、米兰、汉堡、威斯巴登和柏林等地上演。
当上世纪70年代古乐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时,哈农库特却又另辟蹊径,与另外一位音乐家雷翁哈特合作,历时十八年完成巴赫199首清唱剧全集的录音工作,共指挥录制了90张CD。另外他接管了由阿巴多创立的欧洲室内乐团,合作录制了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囊括了1991年法国RTL古典音乐金奖、德国音乐评论大奖、法国金音叉奖等诸多奖项。还荣获了1992年度的《留声机》最佳年度唱片及最佳管弦乐两项大奖。另外哈农库特与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皇家管弦乐团合作录制了舒伯特交响曲全集、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受到广泛赞誉。另外,哈农库特还分别指挥维也纳音乐协奏团、欧洲室内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录制了从18世纪音乐到19世纪歌剧的大量精彩唱片。这些录音中最为出色的包括莫扎特的交响乐全集、莫扎特全部的宗教音乐、海顿的晚期交响乐、贝多芬的交响乐全集、小提琴协奏曲、《庄严弥撒》和歌剧《费德里奥》、舒伯特的交响乐全集以及舒曼的交响乐全集、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 他还录制了勃拉姆斯交响乐全集、小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轻歌剧《吉普塞男爵》、德沃夏克的第七、第八交响曲和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等。
哈农库特在指挥乐团超过60年,用毕生时间钻研了莫扎特最后三首交响曲,近年来,为贝多芬第4号与第5号交响曲留下最后的诠释并录音的时候终于到了。他一直希望能以古乐器演奏这些作品,并认为这是展示贝多芬在交响曲之音响改革唯一的方式。这份录音所呈现的便是哈农库特经过六年的苦心研究贝多芬交响曲的终极诠释 。专辑解说中哈农库特提到:“贝多芬的第5号交响曲彻底被误解了。它与命运无关,而是描述“群众的反抗”(the revolt of the masses ),并表示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最伟大的政治宣言。透过他的指挥诠释,贝多芬的作品展现了全新面貌,并以此录音为他的指挥生涯写下最完美的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