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 音符
- 7297
- 音乐币
- 112425
- 贡献
- 2223
|
巴赫清唱剧 马太受难曲
Bach - Matthaus Passion
《马太受难曲》(马太福音耶稣受难记) 是巴赫一生5部受难曲创作中最完美,也是最出名的一部,受难曲这种从公元4世纪前后便出现的体裁在巴赫手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巴赫的受难曲更加接近清唱剧风格,戏剧冲突强烈,人物也更丰富,咏叹调、宣叙调、合唱、众赞歌的混合运用使巴赫的受难曲更动听,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巴赫大约在1727年写成《马太受难乐》。
Matthaus Passion
http://www.panduoduo.net/s/comb/n-Matthaus%20Passion&s-size2
1958年Karl Richter的伟大录音,无可比拟的马太受难曲。虽然Gardiner、哈农库特的新录音都获过大奖,但是丝毫也无法动摇这个录音的位置。这张唱片的说明书题目就叫“Karl Richter 1958年的伟大受难曲“,认为这个录音对巴洛克音乐复活的意义,可以比拟1829年门德尔松在莱比锡指挥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巴赫对合唱的灵活运用,有时合唱是情节中的人物,是民众、门徒或者罗马士兵等,有时又象是个健谈的旁观者,参与讲述受难故事,这种做法在古希腊戏剧中很常见,但在德国北部却少有人问津。巴赫在作曲方面从来就是富于创见的,譬如在古代受难曲中福音史家与民众的话都是无伴奏的,《马太受难曲》却全部配上了数字低音,还有当日在首演的圣托马斯大教堂巴赫将两个成人合唱团相隔15米分列圣坛两侧,两支乐队与两台管风琴相互配合,在教堂的回廊上巴赫安排了童声合唱团,加之教堂建筑本身良好的扩声效果,这样的安排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立体声环境。
在受难乐和宗教康塔塔的创作中,巴赫主要站在路德新教的立场上,同时也接受了虔敬主义者和德国启蒙主义的影响。我们越是认识到这些思想与正统路德宗神学的相互作用,就越能理解巴赫作品的真实特征和巨大成就。“圣马太受难曲”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宗教音乐剧,它是为莱比锡的受难节晚祷中间部分而作的,而莱比锡是严格的路德新教的大本营。受难乐的观念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最迟在17世纪40年代德国的北部和中部就上演过内容包括福音书故事、赞美诗和器乐因素的受难乐清唱剧,但是在莱比锡直到很晚还没有这种形式。巴赫现存的两部受难乐,另一部是约翰受难乐,BWV245,1724年于莱比锡尼古拉教堂首演,是这种音乐形式的颠峰之作。这不仅因为音乐本身具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境界,也因为巴赫以一种高超的方式融会了不同的对立形式;两部受难乐合起来简直是当时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名副其实的技巧手册。对于巴赫和莱比锡市民而言,它们是那一年最好的音乐作品。
|
|